“新春走基层”专栏|正月十五闹元宵

文章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发布时间: 2022/2/15 21:39:00

 

  编者按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正月十五到,一起闹元宵。每年元宵节,人们品元宵、赏花灯、逛庙会、猜灯谜……知识产权如影随形,闹元宵活动好不精彩。本期“新春走基层”栏目,记者带您体验元宵节的中国传统习俗,在元宵里盼团圆、在灯会上寻乡味、在展览中飨盛宴、在鼓声中话非遗。

 

  盼团圆,吃一碗元宵 




顾客正在选购元宵 本报实习记者 王 晶 摄

 

  元宵节前,京城迎来虎年第一场大雪。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白茫茫一片,街边老字号“锦芳元宵”的红色招牌格外醒目。农历正月十三早上7点,前来购买元宵的市民已经排起两条百米长队。

 

  近日登上微博热搜的锦芳元宵为何这么火热?记者从边排队边唠嗑的大爷大妈口中找到了答案。

 

  “锦芳元宵品种比较丰富,大人小孩都喜欢。像我们家,孙子喜欢山楂、蓝莓口味的元宵,儿子儿媳喜欢什锦、黑芝麻口味。我年纪大了,得控糖,可又馋这口,低糖元宵就很适合我。”不到7点,李大爷就冒雪骑车来买元宵。

 

  排在李大爷前面的孙阿姨附和道:“锦芳元宵好就好在坚持自行采购原材料、自制馅料,这样的馅儿货真价实,好吃啊!”

 

  锦芳是商务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隶属于便宜坊集团。2008年,锦芳元宵制作技艺被列入北京市东城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多年来,锦芳元宵的销售热度居高不下,2021年销售高峰期时,北京3家锦芳店面一天就能卖出3000斤左右;2022年,锦芳元宵生产总量预计达60万斤。

 

  老字号锦芳缘何发展势头如此强劲?这与其始终传承技艺、保证品质并积极创新不无关系。

 

  记者注意到,今年锦芳元宵的销售模式有了新变化。在锦芳小吃店外、磁器口地铁站西南出口均张贴着一份“温馨提示”,并通过扩音器循环播放提示内容,告知消费者北京还有很多锦芳元宵售卖网点,品质相同、品类齐全,呼吁市民就近购买。

 

  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朝外大街的北京蓝岛大厦是锦芳元宵的销售网点之一。2月10日,该网点上市锦芳元宵。“消费者通过小程序可提前预购,然后到店自提,这样不仅方便购买,还可以减少排队耗时和聚集。”该网点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该网点已累计销售锦芳元宵1000多斤。

 

  不仅如此,锦芳还与酒店行业首次跨界合作,联名推出小炉单摇元宵礼盒,迎合消费者走亲访友的需要。

 

  守住好品质,研发新口味,探索销售新模式。与时俱进的老字号锦芳,为众多餐饮类老字号企业的传承与发展“打了样”。

 

  排队约一个半小时后,李大爷和孙阿姨都买到了心仪的元宵,心满意足地回家了。记者离开时,看到工作人员又加开了一个销售窗口,两条队伍扩至三条,火热的元宵售卖场面,让飘雪的周末清晨格外热闹。(本报实习记者 王 晶)

 

  寻乡味,赏一组花灯 




自贡灯会上展出的“精卫女神”花灯 通讯员 吕奇伟 摄

 

  过元宵,赏花灯。观灯,是元宵节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在四川自贡,元宵灯会已经发展成当地一大特色产业。2008年,自贡灯会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妈妈快看,她的眼睛睁开了!”今年元宵节前,小土豆一家专程从成都赶到自贡看灯会。顺着小土豆所指的方向望去,一尊高达20多米的“精卫女神”花灯缓缓睁开眼睛,在流光溢彩的花灯中格外引人注目。

 

  “太壮观了!”“好神奇!”小土豆一家行走在拥挤的人群中,不时能听到这样的感叹。记者了解到,自贡灯会以气势壮观、规模宏大著称,突破了传统工艺灯小巧、单一、静止的格局,形成大型、综合、联动的特色。不仅如此,在彩灯制作上,手艺人将传统制作技艺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在保留彩灯民族风格、审美情趣和剪纸扎糊技巧的基础上,引进了现代光电技术,如激光全息片、逻辑集成控制器、声控、光控等,熔“形、色、光、动、声”为一炉。人们漫步灯会中,入耳笙箫管弦之乐,入目万紫千红之光,让人流连忘返。

 

  每年元宵节前,都有成千上万像小土豆一家这样慕名而来的观灯游客,他们已成为自贡市商业、旅游业及其他服务业兴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推动着自贡特色经济的发展。随着“自贡灯贸会对外展出团”的成立,自贡灯会的炽热旋风迅速席卷大江南北,甚至应邀走出国门,所到之处,无不获得盛誉。

 

  虎踏春来,向光而行。今年,自贡灯会再次如期举行,数百位非遗传承人花费数月时间,制作出“国泰民安”“故里乡愁”“一起向未来”“山河无恙”“梦幻时光”五大分区17个板块的纯手工灯组。值得一提的是,在“一起向未来”主题灯组区,巨型灯组群以千里江山图为背景,用光与色呈现祖国的大好河山,整个展区绵延200余米,行至其中,感觉整个人都被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包围。

 

  “很久没有回到家乡了,今天回到家乡,看到灯会,‘一起向未来’灯组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相信家乡的未来一定会越来越美好。”灯会游客叶先生感慨地说。(本报记者  黄 佾)

 

   飨盛宴,逛一场展览 

 



游客正在参观“天地人和——中国国家画院2022北京冬奥主题没数·书法作品展” 本报实习记者 刘姝言 摄


  农历正月十二,家住北京市海淀区的刘梦一早就赶到中国电影博物馆打卡“冰雪冬奥 银幕筑梦”电影与体育主题展。今年元宵节正值北京2022年冬奥会(下称北京冬奥会)比赛期间,不少博物馆在活动中融入了冬奥元素。

 

  “早就听说这里有和冬奥相关的展览,还有新晋网红‘冰墩墩’和‘雪容融’,正好赶在元宵节前夕来看看。”刘梦一边笑着说,一边举起手机和冰墩墩合影留念。

 

  记者注意到,今年元宵节期间,很多博物馆举办了冬奥相关展览。洛阳博物馆开展了古风花草灯制作、“冰墩墩”制作等多项手工活动,让孩子们通过手工制作表达对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的美好祝愿。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举行的“天地人和——中国国家画院2022北京冬奥主题美术·书法作品展”上,百余幅围绕冬奥主题创作的国画、雕塑、书法等艺术佳作不仅为观众带来了独特的美学享受,也让人们从中感受到了冰雪运动的艺术魅力。

 

  除了冬奥元素,全国各地的博物馆还使出“十八般武艺”,为热情高涨的观众们呈上一道道“热气腾腾”的元宵文化大餐。其中,北京市光科技馆通过集“文物+光影科技+沉浸式戏剧演艺”于一体的多元表现形式,在光与影的融合中将万寿、大婚、春节三大主题的故宫宫灯文物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福建省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集中展示了170余盏做工精美的纸扎灯、刻纸灯等元宵花灯,并邀请泉州花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现场教授花灯制作技艺,让观众近距离感受中国传统习俗的魅力。

 

  “扬州清曲是在明清时期开始流行于扬州一带的俗曲和小调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曲艺唱曲形式,又名‘广陵清曲’‘维扬清曲’。”家住江苏省扬州市的厉女士将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手机小程序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清曲”的介绍一字一句地念给父母听。她告诉记者,父母一直想去博物馆逛逛,但由于腿脚不便,这个心愿一直没能实现。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推出了‘云看展’模式,这下好了,父母在手机上就能看展啦。”她笑着告诉记者。据了解,今年2月9日,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推出线上展览功能,人们只需动动手指,就可随意切换场馆场景,欣赏馆内珍藏的上万件反映运河主题的古籍文献、书画等展品。

 

  澹澹星河映明月,灯火灿焕贺元宵。虎年元宵节期间,线下展览精彩纷呈,线上“云游”也热火朝天。全国博物馆各显神通,玩转新花样,真正实现了让文物“活”起来,让中国传统文化走进千家万户,走到人们身边。(本报实习记者  薛佩雯)

 

  话非遗,听一声鼓响 




高洪伟正在表演京西太平鼓 本报记者 曾 嘉 摄

 

  农历正月初九,日刚过午,北京市门头沟区王平镇的村民陆续走出家门,朝着镇中心方向汇集。他们的目的地是王平镇文化中心的大礼堂。这天,大礼堂举办一场“迎冬奥下基层慰问演出”,为演出开场的是国家级非遗“京西太平鼓”代表性传承人高洪伟带领的太平鼓队。

 

  “一直没闲着,从正月初五到元宵节,十天演五场,每两天就一场,元宵节的演出是高潮!”高洪伟刚一下车就被记者拉住,站在文化中心门口聊了起来,“今天虽然是下基层,但我们的阵容也不小,一共12个人上台,一会儿你看吧,绝对够劲儿!”

 

  京西太平鼓是一种击鼓式的舞蹈,舞者一手执蒲扇状的太平鼓,另一手持藤条作为鼓槌,按照传承而来的节奏变换敲击,按照编排或即兴的方式跳跃起舞。舞者、鼓手两种身份集于一身,一趟鼓下来往往跳得满头大汗。

 

  京西太平鼓可单人跳,可两三人跳,也可几十人跳,高洪伟告诉记者,人少了跳不好看,人多才能“跳美了”,跳出那种打心眼儿里喜庆欢乐的劲头,跳得舞者自己心里“乐出花来”。

 

  高洪伟自上世纪80年代起跟父亲高殿起先生学习京西太平鼓,1985年,他们的表演在北京第一届龙潭湖花会大赛上获得金奖。从此之后,高洪伟和他父亲组织起来的表演队伍就邀约不断。

 

  2006年,“京西太平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高洪伟被评为“京西太平鼓”代表性传承人。高洪伟告诉记者,在传承上,已经有3所中小学校将京西太平鼓列入选学计划,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在学校里学习京西太平鼓;在发展上,他一直与北京舞蹈学院的教学研究团队紧密合作,为京西太平鼓做更多系统化整理和改良的工作。

 

  “我们的改良不会让京西太平鼓失去‘土味儿’,因为太平鼓是来自民间的舞蹈,如果离开了质朴,它就失去了力量,也失去了它最动人的部分。”高洪伟告诉记者,“舞蹈学院的教授也完全支持我们的看法!”

 

  还有15分钟演出即将开始,高洪伟向记者拱了拱手,走进后台。不一会,穿着喜庆的红色棉袄,手持羊皮鼓面与藤条的京西太平鼓队男女队员在鼓声中以一阵小碎步跑上了场,舞台下的王平镇村民登时一片叫好之声。鼓声欢天喜地,也动人心魄,“小搧鼓”起,“追鼓”承,“拉抽屉”和“斗公鸡”大开大合,最后“大搧鼓”热烈结尾,8个京西太平鼓的固定套路用了5个,高洪伟也累得大汗淋漓。

 

  是民俗也是非遗,有传承也有创新。今年元宵节前,高洪伟和他的太平鼓队为村民留下了一场场这样的表演,也留下了一串串掌声与喝彩声。(本报实习记者  刘阳子)

 

  结语

 

  新春期间,本报数十名记者兵分多路,深入基层一线、深入群众生活,采写了数十篇沾着泥土、带着露珠、冒着热气的知识产权新闻报道,在“报网微端”平台推送了数十个讴歌时代、礼赞创新的知识产权故事,从不同维度展现了一个热气腾腾的中国年。“新春走基层”虽已暂告结束,但我们深入基层践行“四力”的脚步仍将继续。下一站,更精彩!(本版策划 冯飞 版面设计 姚立辉)


(编辑:田伊慧)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