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静:热爱乡土方能传承好文化

文章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发布时间: 2022/3/4 10:47:00

  “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给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是我们的职责所在。”全国政协委员田静,还有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水紫陶烧制技艺项目云南省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的身份。多年来,在非遗传承中,她开设云南省建水县田静紫陶技能传习中心(下称传习中心),每年上百人在这里学习非遗技能;在建言资政过程中,她从工作和调研中发现的非遗传承难点出发,提出了多条有针对性的建议。


  去年底,传习中心迎来了8位前来学习技艺的大学生。“这是为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开展的传习工作,让更多人才进入乡村,加入乡村振兴的队伍。”田静说,大学生们对互联网经济更为熟悉,可以帮助非遗技艺更广泛地传播推广。


  “我问这些大学生,建水县的双龙桥是哪一年建成的,几乎没有人能回答上来。而这座古桥正作为我县的文化地标为当地带来旅游资源。”回想起培训之初大学生对本土文化的了解还远远不够,田静感慨颇多。


  “有热爱才能制作出好的文化作品,扎根乡村的非遗传习首先要了解并热爱自己的家乡文化。”田静告诉记者,家乡的文化来自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比如那座古桥等,大学生返乡从事非遗工作一定要对其进行深度了解。


  田静每年都会提交与非遗传承有关的提案,前两年,她提交的在少数民族地区职业院校中增设非遗技艺专业等建议都得到了回应并被应用到实践中。去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在职业学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专业和课程。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师资队伍培养力度,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参与学校授课和教学科研。“这是政策层面作出的部署,希望在各地能够得到有效落实。”田静表示。


  今年,田静带来了关于加强职业院校非遗技艺专业建设的提案。“如今,不少职业院校开设了以非遗为主的民族传统技艺类专业,并聘请非遗传承人担任课程指导或授课教师,为非遗保护传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我们也看到,要更好推进非遗保护与传承,目前职业院校中相关非遗专业的教育还存在专业设置不精准、不合理,课程安排不科学、不系统,非遗传承人参与教学严重不足等问题。”


  她表示,应进一步重视在少数民族地区职业院校中增设非遗技艺专业这项工作,构建政府、学校、非遗相关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联动机制,更好整合各方力量,加强非遗技艺专业建设,共创新时代非遗保护与传承创新的新局面。


  “希望通过系统、专业的培训,让更多人加入非遗传承中,爱上我们的乡土文化。”田静表示。(本报记者 吴 珂

 

(编辑:晏如)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