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三号,青春光芒“闪”起来

文章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发布时间: 2022/5/13 17:08:00


  在轨超180天,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于近日平安归来。我国航天事业持续取得突破,离不开锐意创新的青年科研工作者,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下称卫星创新院)北斗导航卫星研究团队就是其中之一。这支团队成员的平均年龄只有32岁,头顶星光是他们攻坚克难的见证。


  鼓励青年创新


  2013年,北斗三号试验星试验验证的攻坚阶段,吉林大学微电子专业的赵帅在校招活动上聆听了北斗卫星总设计师林宝军的演讲后,内心澎湃不已。他加入了团队,并马上投入到紧张的北斗三号体制论证、组网发射等工作中。


  “团队鼓励年轻人大胆创新,开展了很多全国首创的技术研究工作,创新实现基于相控阵的星间链路就是其中一项。”如今已是卫星自主运行分系统主任设计师的赵帅回忆,当时正值2014年9月,位于西安的测试场地条件十分艰苦。在分管副总师的带领下,青年技术人员组成测试攻坚队伍,硬是坚持了近一个月,直到各项指标顺利达成。


  共同攻坚克难


  一项新技术在投入应用前需进行大量的试验验证。


  “我们在卫星研制过程中有一个大型试验就是星地对接——由地面系统评估卫星系统的各项指标是否达到要求。”团队卫星总体主任设计师陆新颖告诉记者,为做好这个试验,设计师们基本24小时轮流转,以便随时分析异常情况、解决试验遇到的问题。单颗卫星的试验就需要持续一个多月。让陆新颖印象最深的是厂房里的一块“大海绵”,“这个海绵给大家休息用,大家几乎不怎么出厂房,全心全意地完成实验。”


  实际上,陆新颖所说的“大海绵”是结构与机构分系统的试验装置。“当时我们遇到了一个挑战,就是星箭分离时运载和卫星分离点冲击过大的问题,这个海绵垫就是我们进行多次试验验证留下的。”团队结构与机构分系统副主任设计师陈鸿程说。


  “北斗导航卫星研究团队敢于把新的挑战交给年轻人。” 姿轨控分系统主任设计师林夏告诉记者,大家常说作为一片创新的土壤,卫星创新院要走出新路。


  在一代代航天科研工作者的接力奋斗下,创新之火持续燃烧。卫星创新院研制的北斗三号专用导航卫星平台,突破关键技术53项,其中6项为国际首创。这些自主研发的创新成果,就像航天领域的新星,闪耀着熠熠光辉。(本报记者 吴 珂)

 

(编辑:晏如)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