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铭尧:敢闯通信技术“无人区”

文章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发布时间: 2022/5/14 16:36:00

 

崔铭尧

 

  北京时间3月25日晚,正在清华大学一间实验室里做研究的崔铭尧接到导师戴凌龙教授打来的电话,告知他们团队研发的项目“面向6G的智能超表面低功耗通信系统”刚刚荣获2022年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这是继前不久获得北京发明创新大赛金奖之后,该项目再次斩获的第二项大奖。


  崔铭尧是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通信工程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也是一位专利发明人。他是上述获奖项目的专利技术的第二发明人,同时也是学生第一负责人。当创新成果被社会认可时,崔铭尧感觉在勇闯通信技术“无人区”时付出的每一分努力都有了回报。


  此次获奖技术主要与解决超大规模天线提升峰值速率问题相关。超大规模天线的天线数量可达上千根,有望成倍提升6G的峰值速率。但超大规模天线导致了近场球面波传播这一新现象,给移动通信系统的设计带来挑战,这也是国内外研发人员亟待攻破的“娄山关”。


  2019年,本科就读于清华大学的崔铭尧闯入这个领域进行攻关,这是机遇也是挑战。为突破技术瓶颈,他经常上网查阅资料,就连周六日也泡在实验室里,死磕这项技术。一次,崔铭尧在浏览网站时无意中看到一张摄像头阵列追踪小飞机的动态图,从中获得启发,经与导师戴凌龙教授讨论后觉得可行,并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随后,崔铭尧花了半年的时间苦苦的探索,翻阅了上百篇文献。最终,在导师的指导下,崔铭尧将这些学科问题和学术思想与超大规模天线通信技术有机融合,成功揭示并证明了近场球面波效应对通信系统的影响,研发成果已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国际专利申请。


  “我们这项技术的发明构思是从摄像头阵列追踪小飞机的小视频中得到启发。”向记者叙述起这件发明专利技术背后的故事时,崔铭尧自己也感到不可思议。目前,有多家通信企业表示对该技术感兴趣,并与清华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展开进一步落地应用研究。凭借较强的研发实力,崔铭尧被邀请参加多个项目研发。其中,在校企合作项目“5G 毫米波大规模天线关键技术研究”中,崔铭尧提出了基于神经常微分方程的信道预测技术和基于主元最小化的多波峰设计技术,这相对于现有的方案,速率提升20%以上,得到验收小组专家的高度认可。


  截至目前,崔铭尧作为发明人已经提交国内外专利申请5件,其中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1件专利申请。很难想象,作为“Z世代”的青年,崔铭尧在创新方面已经算是一个“老手”,其研发成果非常“高产”,已然成为创新领域的“未来之星”。


  不过,崔铭尧谦虚地把这一切归功于清华大学开放的学习环境。“我对通信技术研究的兴趣主要在本科期间养成的。”崔铭尧说,在清华大学电子系“厚基础宽口径”的培育模式下,学生们可以接触大量有趣的理工类课程。崔铭尧记忆犹新的是,戴凌龙教授在讲授《通信信号处理》课程时将晦涩的通信知识以极其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激发他进一步探索该领域。


  “学生时期的我们思维最为活跃,头脑最为灵活,对物理世界最为好奇,对新事物接受最快,也是尝试创新的黄金时期。”崔铭尧坦言,做技术研究要有“坐冷板凳”的耐心,只要对研发有足够的热爱,能够投入足够的时间,都是有创新潜力的。


  事实上,崔铭尧不仅是创新研发“小能手”,也是华为公司、大唐电信等通信企业的“座上宾”,多次参加IEEE全球通信会议,与同行交流近场通信关键技术。目前,崔铭尧已在国际期刊会议上发表了3篇论文。其中第一篇文章就发表在通信领域顶级期刊《IEEE通信会刊》上。


  作为“Z世代”青年,崔铭尧的科研之旅才刚起航,但他的目光已投向未来:让科技真正发挥效力,创造更大价值。本报记者 陈景秋

 

(编辑:晏如)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