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合作,奏响交融发展新乐章|非凡十年

文章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发布时间: 2022/10/11 15:19:00

  一场场交流盛会举办,一双双合作之手相牵,凝聚起知识产权共识——进博会上,数千家中外客商云集,共享开放市场平台;古丝路上,不闻驼铃声声,贸易之路依然不断延展;电子屏前,无需案牍繁琐,动动手指便可用中国创意装点世界……“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十年来,中国在变革大潮中深度融入国际规则体系,实现了对经济贸易的有力推动;在新时代深度参与知识产权全球治理,营造了“走出去”的有利国际环境,奏响了与世界交融发展的新乐章。

 

  推动多边合作,贡献发展力量


  2014年7月10日,北京,什刹海畔,中外嘉宾共同按下启动键,宣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第五个驻外办事处在中国“落户”。


  “近年来,中国在知识产权事业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就,以及不断扩大的全球影响力,成为我们选择在中国设立办事处的初衷。”WIPO原总干事弗朗西斯·高锐如是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深度参与WIPO框架下的全球知识产权治理。WIPO在中国设立办事处,为中国与WIPO之间合作交流提供了一个新的纽带和重要平台,也为中国更好参与知识产权国际合作与交流提供支持。十年间,中国不断推动完善知识产权及相关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等国际规则和标准,推动全球知识产权治理体制向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知识产权中国方案上升为国际共识,转化成国际行动。


  2017年5月14日,北京,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WIPO加强“一带一路”知识产权合作协议》签署。近年来,中国持续深化“一带一路”知识产权合作,两次举办“一带一路”知识产权高级别会议,与50多个沿线国家建立知识产权合作关系,实施多个务实合作项目并取得积极成果。


  “推动更加有效地保护和使用知识产权,共同建设创新之路,更好造福各国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向2018年“一带一路”知识产权高级别会议所致贺信,既是对这条“创新之路”的期许,也是沿线各国人民的希望。


  2022年5月5日,《工业品外观设计国际注册海牙协定》在中国正式生效,意味着中国申请人可以通过海牙体系便捷高效地在海外申请外观设计专利,同时外国申请人也可以通过海牙体系向中国申请外观设计专利。生效当日,有49家中国企业通过海牙体系提交了108件外观设计国际申请。


  “中国加入海牙协定是全球知识产权生态系统的重大进展,意味着中国设计界将更容易保护其设计并将其推广到中国以外。海外设计师也更容易带着他们的外观设计进军世界上最大、最有活力的市场之一。”WIPO总干事邓鸿森表示。


  WIPO2020年相关统计显示,尽管中国当时还不是海牙协定的缔约方,但中国申请人通过其他缔约国家向WIPO国际局提交的申请量已在海牙体系全球申请量排名中位居前十,为全球外观设计申请量逐年增长贡献了重要力量。


  十年来,中国参与WIPO框架下多边事务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2012年6月6日,《视听表演北京条约》正式签署,这是第一个在中国缔结并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知识产权条约;2020年4月28日,该条约对30个缔约方正式生效。2022年5月5日,海牙协定生效的同一天,《关于为盲人、视力障碍者或其他印刷品阅读障碍者获得已出版作品提供便利的马拉喀什条约》在中国生效。专利审查高速路(PPH)合作伙伴数量达30个。2019年,中国创新主体通过PCT途径提交了5.90万件专利申请,是2012年的3倍多,超过美国成为提交国际专利申请量最多的国家。2021年,这一数字增长到6.95万件,连续三年位居世界首位。中国在WIPO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的排名由2012年的第34位攀升至2021年的第12位,领跑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国正依托多边知识产权合作推动高质量发展,并以自身稳健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和“稳定器”。


  践行共赢共享,开辟光明未来


  端午节前是湖南省桑植县6万多名农民最忙的时节。他们从山里采来的粽叶,经过筛选、加工,将在端午前后,送到海内外华人的餐桌上。


  一片片粽叶,如何走出大山深处,销往世界?张家界康华实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彭澧康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些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扶贫工作组帮助他们申请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地理标志产品,介绍专家研发粽叶保鲜专利,让粽叶走出去、叫得响。目前,桑植粽叶远销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地,8万余人通过粽叶相关产业脱贫致富。今年该公司出口粽叶将超过200吨,出口额预期超过100万美元。


  “WIPO很高兴看到中国在利用知识产权扶贫方面展示出的成功实践,希望中国分享经验,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借鉴。”WIPO中国办事处主任刘华在走访桑植后,对这一“知识产权精准扶贫的世界样本”予以高度评价。


  见“一叶”而知秋。桑植粽叶是中国产业和世界市场“双向奔赴”的一个缩影。


  在新疆喀什,新疆大学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围绕喀什地区叶城的核桃产业难点问题进行专利分析研判,形成了核桃采摘和加工技术的专利分析报告,帮助当地企业提交了多件专利申请,有效助力了脱贫攻坚。截至今年6月,在华TISC为中国创新主体累计提供高级分析服务13.3万次,促成知识产权融资超过100亿元。


  一边帮助技术“引进来”,一边推动产品“走出去”。国家知识产权局积极参与国际互认互保,扩大中国地理标志产品、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地理标志产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助推地理标志产品走出国门。


  2020年9月14日,历经10年谈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欧洲联盟地理标志保护与合作协定》签订。这是我国对外商签的第一个全面的、高水平的地理标志双边条约。截至今年6月底,中欧双方已实现110个中国地理标志在欧保护,134个欧盟地理标志在华保护,苍溪猕猴桃、静宁苹果等贫困地区的产品由此走向世界。“这有助于深化中欧双方的互利合作,密切贸易往来,对于拥有丰富地理标志产品的中欧双方来说,都具有重大意义。”国家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些来自贫困地区的地理标志产品将会有力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同时也将提高国外消费者的生活品质。


  此时此刻,每天有40多趟中欧班列穿梭在中国和近200个欧洲城市间,为欧洲人民送去来自中国的智慧结晶。今年8月29日,两列搭载36个大品类103种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列车从成都国际铁路港出发,货值近1亿元的包含核心专利、知名商标、优良植物新品种、优质地理标志、高水平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高价值知识产权的产品,将送往欧洲6国。预计今年四川省通过中欧班列出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贸易额将达750亿元。一条条巨龙驰骋八荒,在亚欧大陆上源源不断地挥洒共赢共享的发展动力,为经济全球化注入强劲能量。


  引领发展方向,展现大国担当


  有朋自远方来,来上海看一看。2017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论坛上宣布,中国将从2018年起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中国将保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坚决依法惩处侵犯外商合法权益特别是侵犯知识产权行为。”


  “为了更好运用知识的创造以造福人类,我们应该共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中国将继续完善公开透明的涉外法律体系,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维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以优质服务营造更好环境。”


  岁岁年年,“东方之约”如期而至,为世界经贸往来注入“强心剂”。2021年,第四届进博会共有来自127个国家和地区的2900多家企业参展,展示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422项,意向成交金额707.2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参展企业代表纷纷表示,中国政府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营商环境,让企业来华投资充满信心。


  2021年全国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2021年,外资企业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满意度得分相比“十三五”初期提升2.36分;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显示,中国营商环境全球排名从2013年的第96位跃升至第31位,连续两年被评为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全球10个经济体之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2012年,我国货物+服务贸易总额达4.4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二。2021年,这一数额增长到6.9万亿美元,连续两年全球第一;其中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占服务贸易总额比重达43.9%,比2012年提升10.3个百分点;知识产权使用费比2012年增长2.1倍。中国不仅是“世界工厂”,也是“世界市场”。


  进博会、服贸会、广交会……一场场以对外开放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彰显了中国开放市场、与全球共享机遇的诚意;疫情期间依然宾客云集,正是世界对中国营商环境的肯定。中国不仅是知识产权国际合作的受益者,也是经济全球化的贡献者、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者。


  时间是最有力量的语言,行动是最为生动的注脚。回首这十年,中国开放的春风,始终温暖世界。站在新起点眺望未来,春风里的中国,依然青春婀娜。(本报记者 孙迪)



  十年述评:


  知识产权新引擎驱动国际贸易创新发展


  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对外贸易发展的新引擎、对外开放深化的新动力,不仅发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


  这十年,知识产权“朋友圈”越来越大。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框架下的多边合作覆盖面越来越广,见证中国与“世”偕行的力量;“一带一路”知识产权合作彰显中国兼善天下的智慧与担当,吸引各国携手大道之行;一系列双边、小多边、多边、周边合作积极推进……中国深度参与世界贸易组织及WIPO框架下的知识产权全球治理,奏响合作之声,凝聚众行之志。


  这十年,知识产权“高速路”越来越宽。在国际层面,北京条约、海牙协定、马拉喀什条约等一系列知识产权国际条约相继生效,中国对PCT体系和马德里商标体系的贡献度不断增强;在国内层面,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完成新一轮修订,行政和司法保护工作机制不断健全,不断扩大市场准入,持续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积极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中国这个大舞台,真正成为了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


  这十年,知识产权“好声音”越来越响。将知识产权助力脱贫攻坚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相结合,提炼并推介知识产权助力精准扶贫经验和实践,打造“知识产权精准扶贫的世界样本”。中国正与世界积极分享有益经验,一系列实打实、沉甸甸的成果,成为众行致远的路标,让世界共享“中国经验”的红利。


  大道之行,壮阔无垠;大道如砥,行者无疆。新时代的中国,将与各国一道,沿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间正道,开启知识产权合作新征程。(琳珊)

 

(编辑:晏如)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