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记者招待会聚焦“法治中国”

文章来源: 人民法院报
发布时间: 2022/11/25 16:39: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开幕会上的报告中23次提到了‘法治’,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法治工作的高度重视。”中央政法委副秘书长訚柏对记者说。


  10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新闻中心举办第三场记者招待会。中央政法委副秘书长訚柏,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院长、一级大法官贺荣,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检察长、一级大检察官童建明,公安部党委委员、副部长,移民局党组书记、局长许甘露,司法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左力围绕“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 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中国”主题与记者交流。


  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法治中国建设取得重要成就


  訚柏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深入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作出重大决策部署,为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指明了前进方向。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法治建设最重要的标志性成果,是我们党百年来提出的最全面、最系统、最科学的法治思想体系。”訚柏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法治中国建设领域取得的五项重要成就——


  第一项成就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召开中央全会专题研究部署全面依法治国,第一次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


  第二项成就是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制定法治中国建设规划、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依法治国的顶层设计不断完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断增强。


  第三项成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加快形成。截至今年9月底,现行有效法律有293件,行政法规有598件,地方性法规有13000余件。10年来,制定和修订了159部中央党内法规。


  第四项成就是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司法体制机制实现了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司法机关85%的人力资源集中到了办案一线,人均办案数量增长了20%,结案率上升了18%,一、二审裁判生效后服判息诉率达到了98%,司法质量、效率和公信力持续提升。


  第五项成就是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更为坚实。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机制不断完善,人权法治保障显著加强,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水平不断提高,切实保证了人民群众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


  最高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司法服务


  “新时代的10年,人民法院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案件数量从2013年的1421.7万件上升到2021年3351.6万件,结案标的额近50万亿元。”贺荣向记者介绍。


  贺荣表示,10年来,司法公信力不断提升。人民法院在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严格公正司法、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强法院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严格公正司法作出明确部署。贺荣表示,人民法院将继续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坚决把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位,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司法服务。


  贺荣介绍,下一步,人民法院将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依法惩治犯罪、保护人民、定分止争、化解矛盾。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精准服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对国企民企、内资外资、大中小微企业一律平等保护,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严格公正司法,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把党的二十大部署的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落实落细。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贺荣介绍,新时代的10年,人民法院坚持严格依法保护知识产权,有力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强国建设,司法保护的范围和力度不断加大。2013年以来审结一审知识产权案件273.8万件,年均增长24.5%。


  10年来,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激励创新创造的能力和效果更加彰显。贺荣介绍,人民法院出台涉及植物新品种权、商业秘密保护、惩罚性赔偿等司法解释,依法保护发明创造和创新主体合法权益,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套牌侵权等违法犯罪,促进种业自主创新。出台意见服务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司法,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依法审理电商平台“二选一”“大数据杀熟”等案件,不断加强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促进数字经济、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


  “我们将按照党的二十大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服务科教兴国战略实施。”贺荣表示,人民法院将继续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推动健全大数据、人工智能、基因技术等领域知识产权的保护规则,健全公正高效、管辖科学、权界清晰、系统完备的司法保护体制,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司法服务。


  最高检:强化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


  “党的二十大报告专门强调‘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这在党的代表大会工作报告历史上是第一次,是对检察机关的信任,更是期待。”童建明表示。


  童建明介绍,检察机关着力强化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最高人民检察院会同公安部建立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机制,目前已建立了3600多个协作办公室,促进监督更有力、配合更顺畅。2013年至今年9月对认为确有错误的刑事、民事、行政裁判,提出抗诉11.9万件。创新巡回检察工作机制,改进对监狱刑罚执行活动的监督,通过加强对侦查、审判和刑罚执行活动的法律监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专门强调“完善公益诉讼制度”。童建明表示,检察机关积极稳慎推进公益诉讼工作向纵深发展。5年来,共办理公益诉讼案件71万多件,平均每年14万多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公益司法保护“中国方案”。


  最高人民检察院先后部署“保障千家万户舌尖上的安全”“公益诉讼守护美好生活”等专项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推动解决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等领域人民群众的关切问题。


  “以诉前实现维护公益目的为最佳司法状态,以磋商、诉前检察建议促进行政主管部门主动履职。”童建明介绍,5年来,98%的行政公益诉讼检察建议在诉前都得到了有效整改;检察建议不能落实的,提起诉讼3.5万件,99.7%获得人民法院裁判支持,努力把这些案件办成“法治样本”。


  公安部: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我国是命案发案率最低、刑事犯罪率最低、枪爆案件最少的国家之一。”许甘露介绍,10年来,我国刑事案件、安全事故等“五项指数”大幅下降。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明显提升,2021年安全感达到了98.6%,较2012年提升了11个百分点,当今中国成为世界上公认的最安全的国家之一。


  许甘露介绍,10年来,全国有3799名民警英勇献身,5万余名公安民警光荣负伤,充分彰显了公安队伍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政治本色,堪称新时代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全国公安机关牢牢把握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的总要求,持续推进法治公安建设,公安工作的法治化水平、执法公信力不断提升。


  许甘露介绍,在执法实践中,公安机关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办案,不断改进执勤执法方式,强化执法全流程的监督管理,大力推进“五项制度”——


  一是推进受立案制度改革,明确立案的审查期限,加强日常检查监督,有效解决了受立案不及时、不规范问题。


  二是实行现场执法音视频记录制度,为全国公安民警配发执法记录仪130万部,全程记录,规范现场执法活动。


  三是推行办案全程监督制度,全国市县两级建成和启用了3027个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基本覆盖了全国建制市(县),刑事案件原则上都在中心内办理。


  四是深化执法公开制度,最大限度地公开执法依据、程序、进度、结果,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


  五是建立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实行执法过错追责、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做到有权必有责、滥权必追责。


  司法部: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行政立法


  左力介绍,10年来,司法行政部门切实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强行政复议监督。各级行政复议机关办理了行政复议案件190多万件,案件的纠错率平均达到13.6%,推动了依法行政水平的显著提升。


  此外,司法行政部门依法加强监督管理,推进了监狱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法治化建设,全面排查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案件,健全案件办理责任制,强化制度的刚性约束,重拳整治违法违纪问题。


  公共法律服务着力实现新的突破。左力说,目前已经基本建成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我们还进一步完善了国家统一的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同时保障律师参与诉讼、查看复制案卷、调查取证等执业权利,发展壮大律师、公证员、司法鉴定人、仲裁员、人民调解员等法律服务队伍,法治社会根基将进一步夯实。”


  行政立法是国家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左力介绍,下一步将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和涉外领域立法。积极推进国家安全、科技创新、公共卫生、生物安全、生态文明、防范风险、涉外法治等重要领域立法,加强规范政府共同行为的立法,及时修改或废止那些不适应新时代改革发展要求的法律法规制度,着力以良法来促进发展、保障善治。(记者 孙 航)

 

(编辑:晏如)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