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智聚力谋实招!全国政协围绕“加强地理标志保护”协商议政

文章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发布时间: 2023/8/4 8:41:00

 

  图片点击图片放大观看

 

  “加强地理标志保护”是今年全国政协72个重点提案选题之一。近日,十四届全国政协第八次双周协商座谈会(下称座谈会)在京召开,围绕这一议题协商议政,聚焦地理标志管理、保护、使用等方面的难点堵点和短板弱项,广谋良策,共话新机遇。

 

  近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积极推进地理标志保护与运用相关工作,在完善地理标志制度体系、提升地理标志保护运用水平、深化地理标志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为守护“地标本色”、传承乡土文化蓄势添能。

 

  共话高水平专门保护

 

  加强地理标志保护,完善制度体系是重要任务之一。国家知识产权局印发《地理标志保护和运用“十四五”规划》;国家知识产权局会同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地理标志保护的指导意见》……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密集出台在顶层设计方面夯实了基础。

 

  当前,我国对地理标志的保护主要分为专门保护和商标保护两种模式,地理标志保护的渠道各有特色和优势,但由于标准不一、程序各异,造成了重复保护、产品保护权利主体错位等现象。在此情况下,加快地理标志专门立法的呼声日益高涨。

 

  针对上述现状,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在座谈会上表示,目前,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制度的立法位阶较低,《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还只是部门规章,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提供的法律救济有限。国家知识产权局将加快推动地理标志立法进程,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地理标志法律制度,协调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与商标保护及质量监管等工作的关系,注重两种模式的融合协调,实现倍增效应。

 

  走进各大展会、商超,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红标”出现在商品展示的显著位置,这得益于国家知识产权局近年来在统一、规范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方面开展的一系列有力举措。2019年底,组织海南省等12个地方率先开展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核准改革试点;2022年,启动第二批试点改革……国家知识产权局将专用标志使用核准权限下放至省级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让地理标志生产企业的用标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试点成效也由此惠及更广泛的经营主体。截至2023年6月底,我国累计核准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经营主体已超2.5万家。

 

  “五常大米”品牌价值已攀升至713.10亿元,连续8年蝉联地理标志产品大米类全国第一;龙安柚产业走出“产品+标准+品牌+产业+文化”的地方特色经济发展模式……一个个获批筹建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近年来,我国高标准建设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各地以示范区建设为契机,按照高标准建设、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工作原则,有效保护了地理标志产品质量、提升了产品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带动全链条上下游产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效益提升。

 

  地理标志产品的发展,还需放眼世界。近年来,我国健全涉外地理标志保护机制,积极落实中欧地理标志保护与合作协定等,推动中欧、中法、中泰地理标志产品互认互保,地理标志国际合作不断深化。其中,中欧双方已完成中欧地理标志产品互认互保第二批350个产品清单公示。申长雨在座谈会上表示,下一步,国家知识产权局将继续积极参与多边框架下地理标志国际规则制定,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维护中国利益。

 

  助力“土特产”经济腾飞

 

  截至2023年6月底,我国累计批准地理标志产品2498个,其中80%以上是农林产品及食品——地理标志产品大部分属于地方“土特产”。可以说,地理标志运用水平,关系到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

 

  近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不断提升地理标志运用水平,在深入实施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的基础上,开展地理标志助力乡村振兴行动。自2021年发布首批地理标志运用促进重点联系指导名录以来,国家知识产权局定期组织遴选工作基础好、具备进一步培育和推广潜力的地理标志列入名录,逐步扩大地理标志运用促进重点联系指导范围,有效发挥地理标志对促进乡村振兴和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在此基础上,今年3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地理标志运用促进重点联系指导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印发,以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标准做好地理标志运用促进重点联系指导工作。《通知》明确,加强对纳入名录地理标志典型经验和优秀案例的宣传推广,指导督促有关地方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加强在提质量、树品牌、强产业等方面的业务指导和服务保障等,进一步助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和品牌经济。

 

  地理标志给区域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保护色”,然而受到原产地生产者、消费者对地理标志的认知较为淡薄等影响,企业等生产经营主体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定的困境。

 

  “武夷山大红袍、黄山毛峰、西湖龙井……这些历史上久负盛名的茶品,消费者能不能辨识其是否来源于正宗产地呢?我的回答是:不能。”座谈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何一心道出了地理标志产品面临的侵权困境。

 

  提高造假售假成本,降低产品冒牌率,有助于地理标志品牌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为此,何一心建议建立严进宽出的地理标志使用和退出机制,并建立健全地理标志产品可追溯体系。一方面,要出台统一数据标准,实现全国地理标志数据互通共享;另一方面,严格执行地理标志产品可追溯管理办法,同时利用大数据、小程序等为消费者构建准确便捷的查询平台。

 

  品牌立得住,更要叫得响。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政协副主席段青英建议,要夯实品牌发展基础,持续提升品牌影响力,将农产品地理标志纳入区域公共品牌体系,打造一批优势品牌;积极发展新媒体运营,支持企业与电商企业共建“农产品地理标志专区”,提升市场影响力。

 

  地理标志不仅是一种重要的知识产权,还彰显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人文精神。随着我国地理标志工作的深入推进,期待更多原汁原味的“中国范”“乡土味”地理标志产品走出国门、享誉全球。(苏悦)

 

 

  (编辑:刘珊)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