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州:用标准为非遗“画像”

文章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发布时间: 2023/9/1 15:11:00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 王福州

 

  守正知所来,创新明所往。《“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明确,要加强非遗数据采集方面的标准化研究,推动制定有关标准和规范。日前,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数字资源采集和著录》行业标准,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独家专访了标准的起草人之一、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兼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福州。

 

  回应现实需求

 

  加强非遗数字化保护、进行非遗数字资源采集和著录的现实需求是什么?

 

  王福州表示,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传承好非遗,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业界对于出台有关标准规范、指导工作认知与实践有着更加迫切的需求。该系列标准正是在数字化、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为顺应非遗保护工作需求而起草编制的。

 

  标准将对参与非遗项目采集和著录工作的人员发挥指导作用。“实际上,我们想通过标准的规范化来推动非遗数字化工作的规范化,以标准来推动对非遗项目的数字画像,因此,标准明确了非遗数字资源采集和著录的总体要求,具体规定了当前十大门类非遗代表性项目数字资源采集方案编制、采集实施和资源著录方面的业务要求和技术要求。”王福州表示,采集方案编制部分,主要明确“采集什么”;采集实施部分,主要明确“怎么采集”;著录部分,主要明确“怎么著录”。标准还非常注重实操性,为了更易于使用者理解,标准除了提供采集计划模板之外,还提供了以“宣纸制作技艺”为例编制的非遗项目数字资源采集方案,以及以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视频资源《徐策跑城》为著录对象的著录示例,拟通过具体应用场景举例来指导实践。

 

  具有开创意义

 

  标准的实施,无疑将为非遗保护带来诸多变化,对于推动非遗传承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标准的出台将有助于非遗保护机构和从业者正确认知非遗保护应有的原则理念,在面对形态各异的非遗项目时,能准确把握采集著录的工作方向和重点内容,提升记录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助力非遗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传承、宣传、弘扬和振兴。”王福州表示,我国四级非遗名录体系下10万余项非遗项目,其数字资源建设管理工作均可以之为参照,标准的应用前景十分广泛。

 

  长远来看,该系列标准的出台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新时代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可以说,在当前工作实践中,建立一套用于非遗数字化保护的标准规范体系,并在该体系中率先制定有关非遗记录建档和资源管理的数字资源采集和著录标准,在我国非遗保护领域无疑具有重要的开创性意义。”王福州自信满满。(本报记者 张海志)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供图)

 

  (编辑:刘珊)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