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高原农业离不开青稞”

文章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发布时间: 2024/3/14 10:00:00


全国政协委员达瓦顿珠查看青稞生长情况。受访者供图

  在今年全国两会的“委员通道”上,全国政协委员、西藏自治区农科院农业研究所副研究员达瓦顿珠描述了青藏高原上的农业新气象:“不久前,我去山南市隆子县加玉乡调研,老乡们收割完冬青稞后,又通过复种荞麦,用收获的籽粒生产出各种荞麦产品。一年下来,乡亲们收入高了,耕地实现了价值最大化,土壤也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发展高原农业,离不开青稞。”达瓦顿珠向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介绍,近些年来,他和团队一直在研究改良冬青稞,以优化调整西藏的种植结构。西藏最适宜粮食作物生长的时间是每年4月底到9月中旬,如果发展冬播作物,10月播种次年7月收获,则能在7月至9月西藏雨热同期的时候,让耕地复种一季“草”,在保障粮食产量的同时提高土地使用率,保护好生态环境。

  育种技术是高原农业发展最得力的“帮手”。近年来,育种技术的加速突破为高原农业现代化转型带来重要机遇。“青稞整体的品种基础比较薄弱,需要改良的性状有很多,比如抗病、抗倒伏、耐寒等。过往采用传统育种方法,农业研究员们需要长期蹲在地里,在无数植株中寻找特殊变异体,特别是在高原环境中,这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朴实的陈述背后,每一个字都承载着高原育种的诸多不易。

  达瓦顿珠告诉本报记者,伴随着分子生物学等现代技术的应用,这种境况得到了改善。如今,青稞育种主要依靠基因的标记辅助选择,对个别主效基因开展标记辅助选择已经很成熟。借此可以对种子的质量性状准确定位,大大降低回交次数、缩短培育年限。

  “西藏耕地面积少且非常分散,如果让同一青稞品种适应所有区域,非常有难度。”达瓦顿珠介绍,接下来他和团队的工作重心,就是因地施策,进一步开展青稞精细化育种,推动当地农户改变种植习惯,让农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农业进步的利好。

  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真正落实到位,是所有从事农业研究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我们将坚持探索不同生态区最佳的复种模式,为高原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实现粮食生产和生态保护同步推动。”达瓦顿珠铿锵有力地说。(本报特派记者 李杨芳)

 


扫码看视频

 

 

(编辑:刘珊)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