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阿勒泰》火了,它的成功如何复刻?

文章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发布时间: 2024/5/21 8:27:00

  入围第7届戛纳电视剧节主竞赛单元,登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黄金档,同步上线爱奇艺,豆瓣评分达8.7分,相关话题多次登上微博热搜,带动取景地新疆阿勒泰地区旅游热度持续飙升……近期频频“出圈”的网络剧《我的阿勒泰》,起源于一部同名散文,是文学作品影视版权开发的又一成功案例。“成功的文学作品影视改编,是一个互相成就的过程。《我的阿勒泰》通过影视改编,文学的生命力得以延展,同时也将新疆美好的生活图景展现给更多的人。”《我的阿勒泰》图书出版方花城出版社社长、网络剧联合出品人张懿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文学与影视的浪漫邂逅

  《我的阿勒泰》是作家李娟于2010年首次出版的散文。“花城出版社出版的‘花城·李娟非虚构经典’系列作品,涵盖《遥远的向日葵地》、《羊道》三部曲、《冬牧场》等,其中《我的阿勒泰》是系列作品中再版次数最多的散文集。”张懿介绍,在“阿勒泰”系列作品中,李娟以细腻明亮的笔触书写北疆大地的日常生活,无论是文字风格还是作品题材,都独树一帜,拥有非常广泛的读者基础。此次影视改编,为更多受众呈现了民族文化的交融,呈现大美新疆,助推文旅融合发展。

  同名网络剧以生长在新疆阿勒泰地区的汉族少女李文秀和开小卖部的母亲张凤侠的生活轨迹为主线,生动讲述了她们与哈萨克族牧民在平凡而欢乐的生活中结下深厚情谊的故事,通过质朴疗愈的影像、轻喜剧的叙事风格,向观众展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普通人敬畏自然、找寻真我的心路历程,并以独树一帜的美学风格再现了北疆风土人情。该剧是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精品创作传播工程扶持项目和北京市广播电视局重点资助项目。

  对散文作品进行影视化改编,该剧探索国产迷你剧新形态。据介绍,在影视改编中,为真实呈现阿勒泰的自然风光和真实风貌,主创团队采用4K超高清拍摄,真实还原新疆地区的自然风光,为观众带来高品质视听体验。不仅如此,剧中音乐也具有强烈的民族融合风格。“时代一直在往前走,我们有一些责任让思想、灵魂、看世界的角度走得稍微比观众远一点,这样你拍出来的作品才值得观众花生命当中的几百分钟,去看一点不一样的故事,这是电影或者电视剧的意义之所在。”近日在京举行的《我的阿勒泰》亚洲首映活动上,该剧导演、编剧滕丛丛表示。

  截至目前,该剧在爱奇艺站内端热度值突破7200,CVB中国视听大数据黄金时段电视剧收视破2.6,更是带动图书热销。张懿介绍,散文集《我的阿勒泰》不仅登上当当网图书畅销总榜第一位、微信读书热搜榜第一位,还迅速带动李娟系列作品掀起又一轮销售热潮。

  用更多方式传播优秀作品

  参与联合出品剧集,《我的阿勒泰》是花城出版社的首次尝试。“文学作品是其他艺术形式的‘母本’,优秀的影视改编离不开优秀的文学作品。此次尝试,是花城出版社顺应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要求,也是广东省出版集团‘三化改革’的重要落子。”张懿表示。

  作为李娟系列作品的重要出版方,花城出版社除了此次参与对《我的阿勒泰》的影视化改编,还对包括这部作品在内的李娟创作的多部作品进行版权开发,如开发电子版、有声书,并实现了版权输出。

  “网络剧《我的阿勒泰》热播以来,各电子书、有声书平台也同步推荐《我的阿勒泰》电子书和有声书,如喜马拉雅、QQ音乐、酷狗音乐、懒人听书等。而在此之前,李娟系列作品已被翻译成英文、韩文、俄文等版本,在世界范围发行传播。”张懿表示,不仅如此,花城出版社在40余年间积累了大量优秀文学作品,已有多个文学与影视互动转化的成功案例,如《大明王朝1566》《雍正王朝》等,未来希望推动更多优秀作品影视改编,让文学产生更大传播力和影响力。

  更让业界关注的是,4月23日,爱奇艺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花城出版社等在京共同推出《我的阿勒泰》“文旅合作新生态”,启动“读一本好书,看一部好剧,去一个好地方”文旅联动计划,推出同款旅游路线,进一步深挖作品的版权价值。文旅融合发展,更能凸显作品版权开发的长尾效应。

  “文学作品影视化具有一定的优势,能增强IP效应,扩大作品的影响力,实现版权多元化开发。”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的阿勒泰》具有广泛的读者群体,影视化能够将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和场景深度呈现给观众,引发观众情感共鸣,提升文化体验,扩大了作品的影响力,同时也放大了当地的文旅IP效应,是一次成功的改编。

  创新文旅融合发展模式

  “读一本好书,看一部好剧,去一个好地方”,近期,阿勒泰成为国内旅游打卡的“网红地”。其实,“跟着影视去旅游”已成为近年来国内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一个新趋势。此前,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以及众多微短剧,都曾掀起取景地的文化旅游热。

  “在融合发展中,选择知名IP作品进行开发,是实现文旅深度融合的关键。”张毅看好这一新模式,他表示,早在上世纪80年代,国产电影《少林寺》的横空出世,不仅推动了我国电影行业的发展,还对传统文化、历史进行深度挖掘,打造出“少林寺”这一旅游名片。此次多方共推《我的阿勒泰》“文旅合作新生态”,值得肯定,这有利于形成文旅的双向互动。他同时提出四点建议:首先,应对内容进行深度整合,在创作环节注重文化元素和旅游资源的结合,如此方能开发出兼具文化深度和旅游吸引力的产品;其次,传统的广告宣传方式对文旅而言已不具有竞争力,应创新合作模式,如文化节主题旅游路线、影视作品旅游线路等吸引游客前来体验;再次,以高质量的内容生产和专业的服务打造“文学+影视+旅游”品牌,持续提升整个项目的市场竞争力,并进一步实现区域联动;此外,在大数据环境下,借助现代化技术对观众的消费行为、需求以及市场等进行实时评估,及时调整策略,确保项目持续、有效、高质量发展。

  文旅融合发展模式的不断创新,赋予产业无限生机。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陈少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文学、音乐和影视一直是旅游传播的载体,特别是影视的作用非常突出。但他同时表示,以前是文学作品和大影视作品打造景区景点的故事IP,吸引游客,而今后微短剧或者系列微电影的传播方式会更加突出。

  基于优秀文学作品进行版权开发,赋予了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无限的想象力。(本报记者 窦新颖 通讯员 杨淳子

 

(编辑:刘珊)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