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文章来源: 经济日报
发布时间: 2012/12/4 9:00:00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充分表明了我们党依靠创新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坚定决心和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对科技进步和创新提出了更加全面、更加紧迫的需求,我们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抓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依靠创新驱动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①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从全球背景来看,创新驱动发展是适应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迫切要求。新时期,世界范围内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突破,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的深度融合成为当今世界最为突出的特征之一。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加快催生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许多国家都将创新提升为国家战略,各国围绕科技创新的竞争与合作不断加强。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更加主动地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此同时,创新驱动发展也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我国科技改革创新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创新驱动发展的成效直接影响到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成效。目前,距离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还剩下不到10年,时间紧迫、任务艰巨,我们必须在科技改革创新上切实加大攻坚克难的力度,切实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步伐。

 

  “十一五”以来,我国科技发展进入了重要跃升期,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重大成果,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科技成果转化已发生重大变化,形成了科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机制。企业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发挥,高等学校和转制院所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新型科技中介组织和科技服务形式不断涌现。但从全球科技、产业竞争格局来看,我国产业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自主创新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区域创新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产业层次总体偏低,劳动密集型、低技术含量的产业环节占主导地位,关键芯片、重要材料和专用制造设备只能依靠进口。同时,长期以来,我们重视技术引进的数量与规模,对引进技术的质量和适应性有所忽视;重视技术设备的引进,对技术消化吸收过程中科技人员素质与能力的提高有所忽视,从而造成了引进—消化—吸收过程中的断链,导致产业发展长期依赖低资源能源消耗和低劳动力成本,面临着不可持续的问题。

 

  从国际发展经验和我国目前经济成长阶段来看,“创新”将成为决定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全面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是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转变的内在要求,是提升经济发展后劲的关键、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依托。我国必须适应新形势,以世界眼光着力解决束缚创新的体制机制及创新主体动力不足问题,加强政府引导作用,创造市场需求,拓展创新融资渠道,弘扬企业家创新精神,加强区域科技合作,使创新真正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并最终带动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② 全力依靠创新驱动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进一步强化自主创新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推动作用,重点围绕“六个着力”,构建开放互动的区域创新体系,以自主创新能力为引领,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发展走上创新驱动、科学发展之路。

 

  一是着力推动创新集聚区和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以全球视野拓展整合国内、国际创新资源,抢占国际创新链高端。重点依托国家级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围绕高新区、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示范性产业园区等,进一步加强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建设,形成技术溢出和创新示范效应,打造区域创新增长极。加大财税政策的扶持力度,对不同类别的公共技术平台,采取不同的支持和管理办法,建立和完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运营机制。积极开展国际“招才引智”,加强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及科技强国的创新合作,扩大对外交流的网络和渠道。加大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成果,培养价值链高端创新能力,实现技术跨越,将我国打造成全球科技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

 

  二是着力加强顶层设计,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人才链“四链融合”,以制度创新推动自主创新。在战略层面及组织层面,搭建战略技术选择信息平台,建立自主创新战略和政策的“智库”机构。加强科技进步的制度创新与政策引导,加快制定完善风险投资、税收优惠等政策体系。完善自主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和管理机制,健全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应对和防控机制。运用市场机制配置科技资源,协调科技部门与经济管理部门、教育部门之间的合作,建立产业平台、技术平台、教育平台的协同发展机制。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建立面向全球的“融智”机制,重点吸聚领军型高端创新人才和自主创新科研团队。

 

  三是着力扶持具有突破性创新引领作用的龙头企业及创新型中小企业,建设多层次创新服务支撑体系,加快形成知识创新系统。全面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落实企业研发投入等方面的激励政策。发挥突破性创新的引领作用,依托重点项目培育国家级创新型企业。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围绕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一批以大中型企业为依托的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鼓励中小型企业采取联合出资、共同委托等方式进行合作研究开发,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创建技术战略联盟,联合开展前瞻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大力发展科技中介组织、非盈利组织,形成科技服务的网络化体系,强化行业协会的独立性和服务功能。

 

  四是着力围绕“微笑曲线”研发、生产、营销三端开展全产业链创新,形成技术、管理、商业模式联动创新的格局。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既要在研发领域以技术创新抢占价值链高端,也要在生产领域以管理创新提高生产效率,还要在营销领域以品牌战略及商业模式创新提升市场竞争力。应倡导实施产业链全环节创新,制定完善的支持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和品牌创建的激励政策,形成创新的良好格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攻克产业链高端环节核心技术。加快推广产业中成功探索的金融创新模式,进一步创新和改进商业模式,提高市场掌控能力,有效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进一步实施品牌战略,引导企业大胆探索多样化的管理模式和机制,支持企业开展各类模式创新。

 

  五是着力实施“幸福导向型”民生科技战略,以智慧城市建设引领前沿技术创新及业态创新。大力开展“幸福导向型”民生科技研发,推进生命科学与健康、绿色低碳、智能交通、智能应急与安全监管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增加以健康、绿色、时尚、智慧为特征的“幸福产业”有效供给。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引领,以物联网及高端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把握新兴产业规律及国际新技术变革路径,以世界眼光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创新,围绕“智慧城市”建设,重点打造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家庭、智慧能源、智慧装备等智慧板块,实现产业智慧化与技术创新、新型城市化互动。

 

  六是着力塑造“创新文化精神”,促进科技与人文互动融合,高度重视培育创新文化,营造创新的文化氛围和制度环境,激发创新潜能。通过高端人才集聚形成基于学习与竞合的创新型集群文化,带动创新资源集聚,打造开拓创新、宽容失败、竞争合作、注重长远的“创新文化精神”。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创新教育,进一步出台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大力促进科技与人文的融合,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集成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广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向晓梅)

 

(编辑:秦韵)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