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热议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文章来源: 兰州晨报
发布时间: 2013/3/11 8:41:00

 

如同一股春风,刚刚获得国家批复的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也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热议的话题。34,记者就此专访了在甘3位全国人大代表和1位全国政协委员,他们各抒己见,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积极建言献策。

 

热议:借助国家平台,建设文化大省

 

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甘肃选择怎样的切入点,才能实现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的目标?立足现状,拼文化、拼特色,甘肃的闪光点则大有作为。

 

“真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将我们的特色文化推向更广、更宽的领域。”谈及这个话题,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剧协副主席、省陇剧院副院长雷通霞话语间流露着激动。在她看来,甘肃经济虽欠发达,但文化资源优势明显,这在客观上为建设文化大省提供了可能。

 

全国人大代表、读者出版集团副董事长彭长城说,在甘肃建立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对拉动甘肃经济发展,特别是文化研究,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全国人大代表、裕固族姑娘常海霞对自己家乡的特有文化十分钟情。她认为,这个创新区将给裕固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与保护带来难得的机遇。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张改琴也认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是甘肃建设文化大省的又一有力探索,是推动甘肃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难得机遇。

 

关注:丰厚的文化资源,如何激发活力

 

从三皇五帝的远古传说,到《大梦敦煌》的绚丽舞台,甘肃从来不缺优秀的文化资源。可面对丰厚的文化遗产,如何更好地保护与传承,成为传承创新区建设伊始,代表、委员首要关注的话题。

 

彭长城代表说,从文化角度来讲,大家都在谈文化、看发展,但是文化发展离不开自身文化的核心内容,抓住了华夏文明发展的这个根,对我们下一步研究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研究中华民族思想的起源,包括我们民族思维方式的起源,都有重大意义。

 

“因为只有抓好了自己的文化,认真研究文化所诞生的各种思想、各种形式、各种流派,以及对整个中华民族思想与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才能更好地把握我们发展文化的脉搏,从而对文化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彭长城认为,一方面要统筹优势资源,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另一方面要通过这个平台,科学合理地对文化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把文化、精神文明建设、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统一起来。

 

“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首要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张改琴委员认为,应进一步加强对始祖文化、先秦文化以及敦煌学、简牍学等的开发研究,依托优势文化特色,建设一批精品文化工程。

 

思考:建设文化大省,我们还要做些什么?

 

文化要发展,并不是泛泛而谈,毕竟在这条路上少不了艰辛和付出。建设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宏伟战略开启之际,建设文化大省我们还需要做些什么?

 

常海霞代表认为,由于资金、人才的限制和新生代青年人的价值取向不同, 作为全国特有的少数民族,裕固族珍贵的文化遗产面临着即将流失的境况,而要真正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深入调研,形成适合少数民族发展的指导意见或者规划,从而重点扶持,留住各民族文化特色。

 

“老百姓爱看戏,可多数人看不起戏。”雷通霞代表认为,真正要让文化产品惠及更多百姓,政府还须加大扶持力度来解决这对矛盾。尤其是像陇剧这样受众面较小且又相对独特的地方文化项目,要保证其“原汁原味”,具有规范性的政策和必要的资金投入必不可少。

 

彭长城代表认为:“建设文化大省,还要重点在全省范围内培养优秀项目的领军人物,留住人才。”目前甘肃省工资水平还不高,使得“孔雀”常常“东南飞”,他认为甘肃省文化要发展,还是应从最基本的待遇出发。

 

雷通霞代表建议,可考虑创新文化企业融资手段,鼓励多元融资渠道,大力扶持重点文化优势企业,同时加大对文化艺术人才的扶持与培养力度。

 

张改琴委员认为,既然现在整个规划已经出台,就应该逐个项目去认真落实,“我们宁可让工期长一些,让速度慢一些,也要保证每个项目做精做细。“文化传承就如同‘接力赛’,如今这个‘接力棒’到我们手中,一定要将好的文化接下来,再把好的事业传下去。”

 

(编辑:肖悦)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