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新锐青少年创新人物的创新故事

文章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发布时间: 2013/4/15 16:55:00

 

    他,心怀航天梦想;他,欲把机器人民用化;他,已破解了夜间会车眩目难题……他们,年纪轻轻就崭露头角,获得国内外科技创新各大奖项,成为我国青少年创新新锐人物的代表。在我国,科技创新的土壤培育出新的幼苗,一大批热爱创新的青少年正在快速成长,他们旺盛的创造力正在推动我国的科技创新,托起中国明天的希望。在本篇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十大新锐青少年创新人物,讲述他们的创新故事,以飨读者。

 

刘真畅:航空创新之路无止境

 

  采访刘真畅时,他正在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进行毕业设计。在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飞行器专业学习的刘真畅,曾在各大创新竞赛中取得赫赫战绩,并已凭着优异的成绩报送本校研究生。毕业设计完成后,他的本科学习即将结束,但是他的创新之路将越走越宽。

 

提起创新,不少人觉得是件让人敬而生畏的事情,但刘真畅说得最多的是兴趣。2011年,刘真畅和同学组建了一个小团队,花了500多天的时间,研究“大角度矢量推力技术验证机”,最终获得第12届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作为北京理工大学航模队的成员,身边很多同学都去准备创新项目,我自己也有兴趣去体验课外创新活动。”就这么简单,兴趣成了刘真畅最好的动力,让他似乎有股与生俱来的冲动,不断提出新的想法,然后动手实现它。

 

  刘真畅的妈妈介绍,从小学开始参加“我有一双灵巧的手”这类模型比赛开始,他就对航模设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初中、高中阶段即使面对沉重的课业负担,也没有停止参加创新比赛,大学填报志愿时更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自己梦寐以求的专业。

 

  进入大学进行专业学习,刘真畅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放在了能够参加的创新项目上。他的很多同学也准备了不少项目,但是大部分同学做到一半看不到成果就放弃了。他说,除了兴趣,创新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提出有价值问题的能力,持之以恒的决心,以及最重要的团队合作精神。

 

  研究“大角度矢量推力技术验证机”,是刘真畅投入时间最多的一个项目。曾经有好几个晚上,他和他的团队在实验室里熬夜赶制飞机,第一架飞机首飞成功后,每个人都欢呼雀跃,第二架飞机在试飞中坠毁,又让大家失落到低谷。尽管一路跌跌撞撞,但整个团队坚持了下来,最终造出3架试验机,进行了5次飞行试验,完成了一篇论文。不管是难以抑制的喜悦还是失败后的心灰意冷,这些都成为刘真畅在大学时期最美好的回忆。在这过程中,他也深切体会到,工程领域最需要团队合作,如何与别人交流,提高团队凝聚力,都是在创新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能力与素质。

 

  从“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到“飞向未来—太空探索创新竞赛”,刘真畅在一路收获。但是他认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大部分只是提出一个初步的想法并进行论证,距离真实的科研还有一定的差距。“在科研上每提出一个新思想都要经过严谨而详细的论证,并且每个创新项目都要具备很高的完成度和实用价值才算成功。”有了此前的积累,认识到现在的差距,刘真畅在向更高的目标迈进。(记者 刘 仁)

 

 

 

朱博文:创新提高光伏转换率

 

朱博文是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哲学与历史专业的一名大学生。虽然目前所学专业与物理、化学有些远,但高中时的朱博文是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有名的小创新家,凭借“提高光伏转换效率的新设想”成为2010年第25届创新大赛最高奖“中国科协主席奖”获奖者。

 

从小痴迷于小创新和爱钻研的朱博文,经常会有一些新点子、新主意,巧妙地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读高中时则开始对太阳能感兴趣。“在所有新能源中,最直接、便捷和可靠的当属太阳能。但现实中,太阳能光伏转换率却很低,现有的太阳能光伏转换技术还不能与其他能源技术竞争,这也成了太阳能技术发展的瓶颈。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通过直接改进太阳能电池板的面形结构和特性,进而提高光伏转换效率?”在谈及提高光伏转换效率的新设想初衷时,朱博文对本报记者表示。

 

“为尝试解决这一问题,我对太阳能电池的发电原理进行了初步探究。光伏能量转换的装置主要由硅光电池上的玻璃盖板和硅光电池组成。如果要提高光电转化效率,提高玻璃盖板的透光率以及降低硅光电池表面的反射率至关重要。所以,我将自己的研究方向定为如何通过简单的结构改进,来提高太阳能的接收角和增大太阳能电池板的光线透过性。”朱博文回忆,他的设计灵感源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水珠。水珠的表面是圆弧形,和凸透镜的结构相似,可以起到聚光的作用。“由水珠我联想到了与其结构相似的玻璃珠。其实玻璃珠可以看作是短焦距的凸透镜,有聚光能力,而且表面呈圆弧形,平面较少,可以有效减少直接反射。此外,参考照相技术中减反膜的应用原理,对设计好的玻璃板进行特殊处理,可以使其既能增大透光率,也可获得较大接收角。这样一来既可以起到增透效果,又可以比同样大的玻璃板获得更多光照。”

 

在经过无数次试验后,试验结果证明了他设想的可行性。镀有玻璃微珠透膜的太阳能电池板在角度改变的条件下,随着入射光角度的增大,光伏转换率基本稳定。相比于其他样品,镀有玻璃微珠增透膜的太阳能电池板的转换率在入射角较大的情况下表现较为优秀,经过定量计算,在宽光谱卤素灯大角度(80度)入射条件下,光伏转换效率相对玻璃基板提高了15.73%

 

    如今,朱博文已经就这个设想申请了专利。至于能否产业化,他则表示,在试验中,发现试验及样品的制作存有不足之处,希望在大学中进一步对样品进行深入设计,寻找最优化的镀膜方案和效果更好的材料。(记者 姜 旭)

 

 

 

孙荣毅:让机器人走出实验室

 

     “我的梦想是让机器人实用化、民用化。中国的机器人大多都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我的目标是让机器人走出实验室,走出高校,能为普通百姓服务,并被应用到远程医疗、反恐救灾、空间探索等领域。”采访伊始,孙荣毅向记者说出了自己的梦想。

 

  热爱钻研、勇于创新的孙荣毅不仅凭借“一种新型的外骨骼式主从机器人遥控操作系统”(下称机器人遥控操作系统)项目,在第12届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特等奖,还参与了LED旋转显示屏、两足仿生跳跃机器人、独轮自主平衡机器人、仿生扑翼飞行器等多个项目的研发工作,并先后申请专利17件。

 

  就读于北京工业大学的孙荣毅研究方向是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他热爱钻研、勇于创新,并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科技创新实践活动。20113月,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日本政府派出50位勇士坚守工作岗位,世人在被这种英勇行为感动的同时,也为他们生命安危担忧。这件事让孙荣毅萌发了研发一款代替人类在危险环境中进行作业的机器人的想法。

 

  有了这一想法,孙荣毅便立即投入到组建研发团队的工作中。“机器人遥控操作系统的研发团队共有5个人,分别来自5个不同的专业,每个人主要负责本专业的项目模块研发。”孙荣毅介绍。但是,这个由精英组成的研发团队在工作中遇到了诸多困难,尤其是队员磨合问题,他们的通病就是固执、爱钻牛角尖,并且很难接受别人的意见。作为队长的孙荣毅将大家对科学研究的热爱、对创新的执着追求这一共同目标作为原点,将大家紧紧地凝聚在一起,并且在不断的交流中碰撞出新的火花。

 

  在第12届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孙荣毅凭借机器人遥控操作系统获得了特等奖,并先后申请4件专利。在全国“挑战杯”决赛的观摩期间,孙荣毅研发的机器人遥控操作系统也获得了不少参观者的青睐。有人夸奖说机器人的控制系统棒、随动效果好;也有人说机械结构给力,“看着真霸气。”据孙荣毅介绍,机器人遥控操作系统是一种可以实时跟随人体动作的机器人系统。该系统由人体动作捕捉系统和可以执行动作的从机器人系统构成。动作捕捉系统捕获操作者的姿体运动信息,视觉反馈系统使操作者以第一人称视角观察到机器人工作现场,并调整机器人的运动状态。

 

    出于对科研的热爱、对创新的执着,孙荣毅希望能在研发工作中有更多的创新。枯燥的实验室时光让孙荣毅错过了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但在他看来,在实验室苦心钻研的过程更令人享受。(记者 冯 飞)

 

 

 

方鑫:巧破夜间会车眩目难题

 

学习刻苦,爱搞些小发明、小创新,这就是清华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大学生方鑫给同学留下的印象。还在高中时,方鑫就因独辟蹊径用液晶玻璃来解决夜间两车相会时的灯光眩目问题,获得2012年第12届“明天小小科学家”最高奖称号。

 

方鑫参加“明天小小科学家”评选活动时申报的课题是《利用液晶玻璃解决夜间会车远光灯眩目问题》。这个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蕴含很多科学玄机。“夜间行车,驾驶员经常因对面行驶的车辆远光灯眩目而导致交通事故频发。为解决这一问题,现有的方法是戴太阳眼镜,或在车窗玻璃上贴减透膜、太阳膜等。如此以来,光线整体减弱了,传达交通标识等道路信息也同时被削弱。能否让强光削弱的同时,让必要的环境光基础维持现状?”为找到解决方案,方鑫从高一就开始了探索。

 

在大量研究液晶的光电特性,如何通过电信号去控制液晶层发生光学特性变化、液晶的种类等科学原理后,方鑫提出一些更新颖的方案,如可调整光线照射方向的智能车灯、可整体变透光率的车窗玻璃等。在大量研究液晶知识、单片机技术和进行无数次实验后,方鑫认为,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分成三个部分的系统:第一部分是光传感器,由它检测光来的方向,分辨出其中的强弱;第二部分是中央处理器,让它来决定哪些光需要削弱,哪些光不需要削弱;第三部分则是作为输出系统的液晶玻璃,通过电位改变来分区域遮光或不遮光。

 

  “可能在很多文科生来看,创新和提出科学设想是非常高深和复杂的问题,但当有了一定的知识累积,‘入门’之后,就会觉得一些前人提出的创新,其思路是十分简单的。”方鑫为本报记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计算机术语中的“缓存”,其思路如同从一包瓜子里拿瓜子出来嗑,每次用手抓一把出来嗑,吃完了再抓一把,这显然比拿一颗嗑一颗方便。对于成为一名科学家应具备怎样的素质,方鑫认为,广泛阅读和钻研兴趣必不可少。

 

    紧张忙碌的大学生活,并未让方鑫放弃对科学的研究,而是更积极参加学校科技兴趣团队,并参加了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在清华大学三角洲科技工作室,我学到了许多电子控制知识,视野比高中时有了飞跃式拓展。此外,我平时也有许多新的想法和创意,但是限于大学学习生活时间精力所限,目前并没有进行新的创新探究,希望能在大学有新的突破。” 方鑫告诉记者。

 

    目前,方鑫已经对这个项目申请了专利。不过,目前这套系统还尚未产业化。“之前制作的系统仅处于演示功能级别,希望在大学阶段继续完善这个项目,最好能够达到产业化的水平。”方鑫期待。(记者 姜 旭)

 

 

 

王亚龙:放飞年轻的航空梦

 

  20124月,始创于1986年的SAE国际航空设计大赛在美国亚特兰大举行。首次参赛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下称北航)航模队击败了来自美国、加拿大、巴西、波兰、印度等75支队伍,勇夺高级载重组冠军。当时就读于北航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大三学生王亚龙便是航模队的一员。

 

    从小热爱航空航天事业的王亚龙,从中学开始便参加各类航空航天模型比赛。2009年考入北航后,他进入飞机设计科研领域,以飞行器为基础开展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在这里不仅需要细腻精湛的操纵技术,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扎实的理论基础,设计出大胆的创新与详实的设计方案。在加入北航航模队后,有着模型设计与操纵经验的王亚龙担负起了航模队中载重小组组长的重任,与小组队员一起在现有飞机的基础上重新设计并改进了载重物的装填与投放装置,并选用了具有更大升阻并经过优化的翼型。

 

  在航模队的研发工作中,为了填补国内在小型无人直升机航拍航摄与测绘方面无自主知识产权的空白,北航支持王亚龙等人组成一个科研小组,开始研发一种图像更加稳定的,云台可三轴精确定向的无人航拍直升机系统。

 

  滴水不成海,独木难成林。直升机的研发是一个极其复杂、极其精密的工程,是典型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因此研发过程就不仅仅需要个人的奋斗,还要求整个团队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充分挖掘每个成员的潜能。从航拍飞机的设计草图到数字建模,从木质的样机到碳纤维的实机,这些无不凝聚着王亚龙及他的队友们智慧的结晶和辛勤的汗水。

 

  据王亚龙介绍,航拍飞机最重要的就是要降低振动,他们最初设计的飞机采用了另一种云台的悬挂方式,试飞时抖动超过了初期的预测,结构需要大幅度改动,而这个时候又正好赶上期末考试,王亚龙和科研小组的其他成员每天都得拎着十几斤重的飞机和一大堆器材在自习室和试飞场地穿梭。

 

    王亚龙表示,现在的各种科技竞赛越来越注重产学研的理念,他希望能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而不是仅仅为了参加比赛而比赛。“我们的研发项目‘云台可三轴精确定向的无人直升机系统’便非常切合地体现了这个理念。这个无人直升机系统的实用性非常强,研发完成后,不仅参加了多次比赛,还进行了多次任务拍摄,并借此收回了研发成本。”( 记者 冯 飞)

 

 

 

陈琪佳:让装饰球体印刷变简单

 

小时候,陈琪佳家里的水族箱内养育着许多色彩斑斓的七彩神仙鱼,她观看了多次七彩神仙鱼繁殖的过程。小学三年级时,陈琪佳将七彩神仙鱼的繁殖过程写成了小论文,一举获得了浙江省瑞安市青少年科技创新二等奖。现在看来,虽然当时那篇小论文写得并不那么规范,但是这次经历就像一颗启明星一样,为陈琪佳的科学之路指明了方向。

 

如果说获得瑞安市青少年科技创新二等奖为陈琪佳的科学之梦初绽光彩,那么,她发明设计的“便携式球体印刷章”获得2011年第26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国科协主席奖”,无疑使她的科学之梦大放异彩。据了解,“中国科协主席奖”是大赛设置的最高奖项,用以奖励大赛中最突出、最优秀的青少年科技创新项目。

 

陈琪佳的家乡瑞安是著名的工艺品之乡,主要生产圣诞饰品并出口到欧美等国家,陈琪佳经常随妈妈到这些工艺品厂参观。当她看到叔叔阿姨手工绘制用作装饰的圣诞球时,便萌生了能否用机器印刷代替手工绘画的想法。陈琪佳和这些叔叔阿姨聊天后才得知,由于具有绘画技能的工人不多,他们每天都要用同一姿势拿着画笔在球体上绘画,效率偏低,为了按时交货,还需要经常加班,于是长期积累下来的劳累导致大部分工人都被肩椎劳损等病症困扰。见此情形,陈琪佳更是下定决心要发明一种既简单又方便,可以在不同尺寸的球体上印刷的印章。

 

发明过程是漫长而又艰难的。在确认设计思路可行之后,陈琪佳对其发明总共进行了6次制作及改进。其中,在印刷章外壳的制作和改进方面,陈琪佳试验过橡胶等多种材料,但是始终达不到让她满意的效果。直到有一天,陈琪佳起床时踩到了床边的一个气球,那“啪”的一声使她想到用气球皮做章面。于是,陈琪佳立即行动起来,将一个气球皮的口剪去,将它套在半球上,然后用手指按了按章面,发现伸缩性和橡胶一样好,而且取材方便,非常符合章面的要求。至此,她终于攻克了印刷章外壳的难关。

 

陈琪佳说:“瑞安市实验小学有专门的社团,由陈立新老师负责引导学生进行青少年科技创新。在我参赛过程中,学校以及陈立新老师给予了我很多的帮助,要是没有他们,我不会取得这么优异的成绩,很感谢我的老师。”对此,陈琪佳的妈妈给予了肯定:“她的潜能被挖掘出来,跟学校老师的引导是非常有关系的。”

 

通过参加各种创新比赛,不仅使陈琪佳的综合能力以及胆识有了很大提高,并且让她发现原来发明创造并不是高不可攀的,“科学研究就好像造房子一样,只要勇于探究,敢于实践,用现有的砖瓦,也能造出全新的大厦。” (实习记者 胡姝阳)

 

 

 

李凯政:小小创新巧解拉链弊端

 

一枚小小的拉链头能创造多大的价值?广东省东莞市虎门外语学校高一年级的李凯政能够回答。这个到今年4月刚满16岁的少年凭借“一种新型的拉链头”获得了2012年第2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他在普通拉链头上进行一定的改进,解决了拉链头拉出界致使封口袋报废的难题。

 

在采访过程中,这个言谈中略带羞涩的小男孩向记者讲述了他的发明之路。小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妈妈使用塑料封口袋,上面的拉链头由于没有遮挡,很容易就拉出界,使得封口袋报废,十分不方便。这件事情李凯政看在眼里,他决心改进塑料封口袋拉链,来改变这种情况。他通过多次试验发现,只需要在拉链扣上边加上一个小小的“L”型装置,这样就可以解决拉链头拉出界的问题。于是,他开始设计模具,并将“一种新型的拉链头”一次成型出品。

 

谈到参加第2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契机,李凯政告诉记者,他的家庭和其他家庭有所不同,家中的长辈对于孩子的动手能力十分看重。在那个喜欢拆卸玩具的年纪,他和家中的同龄孩子从没有因为拆卸了家中某样东西而遭到长辈的责怪。他的父母认为,孩子拆卸东西是天性的挥发,是创新的基础,要鼓励而不能责怪。就在李凯政夺得第2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之前,他的堂哥堂妹也都在该项比赛中获得殊荣。

 

如今,李凯政的“一种新型的拉链头”已经连续几年投入生产。目前,该项专利已经授权给中国香港和东莞的两家企业,制作出的产品被应用在“玫琳凯”(MARY KAY)等知名品牌的产品之中,每年都创造出不小的经济价值。

 

谈到未来,李凯政又恢复了16岁同龄人的天真样子。他依然是一个爱参加各项体育运动、喜欢看漫画的花季少年,对于未来,他并没有什么长远的展望和高深的理想。“现在的我已经升上了高一年级,国际班里课业压力相对繁忙,我希望以后能够去国外看一看,开拓视野。得奖对我我来说并没有很大的改变,我希望按照我的想法去生活。”( 记者 张 娣)

 

 

 

洪今滔:为了新能源的明天而努力

 

洪今滔小的时候,妈妈送给他一份礼物,那是一个磁悬浮地球仪。看着眼前这个神奇地漂浮在空中的地球仪,幼年的洪今滔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他开始思考这背后到底有着什么样的神秘力量来控制地球仪的漂浮?这些问题在幼小的洪今滔的心中画上了一连串的问号。可以说,正是那一个小小的地球仪,开启了洪今滔的科学之门。

 

2010年,第30届安捷伦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北京举行。当时正就读于北方交通大学附属中学高一年级的洪今滔凭借“人形服务机器人的水平稳定持物手”这一项目参加了此次比赛,并获得一等奖的优异成绩。

 

高二的时候,洪今滔来到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参观“惯性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在这里,洪今滔仿佛来到了一座未开启的神秘科学城堡,种种科学实验更是激励了他心底的科学之梦,至此,他开始一头钻进了磁悬浮项目的研究实验中。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1年,洪今滔凭借“磁悬浮飞轮电池的设计与制作”摘取了第26届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一等奖的桂冠。该项目将电能以动能形式储存起来,可以应用在UPS(不间断电源)上,具有快速充放电、无污染、长寿命等优点。

 

2012年,洪今滔如愿地被保送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现在的洪今滔和所有高等工程学院实验班的同学一样,每天往返于家和学校之间。他向记者介绍到,他所在的应用物理专业十分注重相关基础的培养,同时也要更早地走进实验室进行技术学习和试验研究。他对记者说:“现在身边都是一些十分优秀的同学,大家都在科技方面有着很强的天赋和创新能力,和他们在一起,让我的灵感和研究水平不断提升。”

 

对于未来,这个刚刚踏进大学校园的年轻人并没有什么样的野心,摆在面前的选择是为了实现技术的价值,还是创造现实利益,对此他更加倾向于前者:“相比较创造丰厚的经济价值,我更加期望未来能从事科研工作,不断完善提高技术水平,推动科技型企业的产品转化。以我的项目‘磁悬浮飞轮电池’来说,它还存在自身损耗大、难以长时间储能等不足,我将不断研究,力求攻克这些难题。未来,新能源项目将大有可为,‘磁悬浮飞轮电池’可以使用在风能太阳能储能、电动汽车等领域,对开发新能源项目起到重要作用,这也正是我的兴趣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记者 张 娣)

 

 

 

李颂:让显微镜下的世界变清晰

 

与其他同龄人不同,12岁的李颂在课余时间并不热衷于玩电脑游戏,而是喜欢收看电视里一些科教频道的节目。最开始,是由担任学校科技老师的爸爸引导他收看,但是慢慢地,李颂自己对中央10套的“我爱发明”“走进科学”等栏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份兴趣将李颂带入了一个神秘的科学世界,也在他的心里埋下了梦想的种子。

 

2012年,李颂凭借“手电筒显微镜”荣获了第2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并以小学组第一名的成绩荣获此次大赛的最高荣誉“中国科协主席奖”。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李颂对于“手电筒显微镜”的灵感竟然来源一堂普通的科技课。“我发现上科学课的时候,通常都是一小组45个人用一台显微镜进行观察,观察的时候只能一个同学一个同学的排队,这花费了很长时间。课上,老师还要求同学们画出所观察的植物细胞图像,但是同学们画的都不是很规范。”李颂说。于是,他就想自己制作一个能投影到墙上的显微镜,这样不仅能让更多的同学同时观察,另外,投影到墙上以后,可以在墙上按一张纸,直接将观察到的影像临摹下来,比较准确规范。

 

经过较长时间的构思和反复试验,一个运用凸透镜成像原理、把LED强光手电筒和显微镜的目镜相结合制作而成的显微镜便诞生了。其中,李颂通过平时玩磁铁得到的创意,用4块强力磁铁把切片固定住,这也解决了老式显微镜固定切片笨拙、不牢固的弊端。

 

通过多次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磨练,李颂在各个方面均有了不小的进步,当问及他本人对此的感想时,他腼腆地说到:“每次比赛都有不少外国选手参赛,但是我英语水平一般,与他们沟通有一定困难。我现在努力地学习英语,争取在下次参赛的时候,能够和外国选手多进行沟通,交流一下他们的参赛作品。”同时,李颂表示,对于获得的参赛奖金,他将投入到之后的发明创造上。

 

此次获得“中国科协主席奖”之前,李颂曾参加过多次比赛,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据了解,李颂是第27届大赛中唯一一名来自农村小学的选手,也是历次大赛以来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农村学生。“山东省滕州市西岗镇柴里小学一直重视对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李颂此次获奖,是对我们学校工作的肯定。”在该校任教的李颂的爸爸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说。据他介绍,李颂所在的小学每年都会举办科技节,鼓励学生发明创造,动手制作。李颂说:“我发明创造能力的提高与学校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过几天,李颂即将动身去参加第2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山东赛区的选拔,他将带着他的科学之梦继续远航。(实习记者 胡姝阳)

 

 

 

刘子铭:突破加工机械运转效率难题

 

刘子铭出生于一个机械世家。最早是爷爷创业办厂,随后刘子铭的父亲和叔叔也一起投身其中。在他的记忆中,很小的时候爷爷就带着他,在车间里面走动,车间里的各种设备在小刘子铭看来十分新奇。看着长辈们将一个个参差不齐的铸铁胚件加工成光滑精致的齿轮,刘子铭觉得很神奇,这也让他对于机械加工的过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自此之后,闲暇时,刘子铭总是去厂里逛逛,随着年纪的增长,他逐渐了解到机械加工领域的复杂性,了解到这些设备十分精密,他对于机械更是油然而生了一股崇拜感。

 

对于妈妈来说,刘子铭平时鼓捣的这些东西她一窍不通,但是,对于孩子的天分,妈妈却是十分支持。“小的时候,我爱摆弄工厂里的零件,因为这些零件都很尖锐,父母怕我受伤,但是他们又很支持我的动手锻炼兴趣,于是就经常给我买些益智类玩具开拓我的思路,锻炼我的动手技能。爸爸更是每年都会带我去参加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开阔我的眼界。可以说,父母的支持,给了我很大的发展空间。”

 

在工厂的小屋里,还有刘子铭的一个“秘密基地”。他在那间工厂的小屋子里堆放了许多废弃的材料,这都是他平日里在车间一点一点收集的,如:角铁、工字钢、磨砂盘、橡胶垫、被切得很短的钢筋等等。拿回来之后,刘子铭把它们重新组装或创造出一些新奇的东西,有一次,他甚至用这些废旧的材料给自己做了一把简陋的枪。

 

一次在车间里,刘子铭看到一台进行精切削工作的重型加工机床运转速度很慢,从爷爷那里他了解到,由于速度问题,该设备工作效率很低,这激发了刘子铭的兴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刘子铭利用周末和假期去厂里观察那台设备,咨询技术人员,自行开始研发。他将数控立式车床的心轴进行了改进,把原先两套圆锥滚子轴承改为两套双列圆柱滚子轴承和两套一大一小的推力球轴承,并在工作台与底座之间加设了一套“开式静压导轨”装置,大大提升了运转速度。

 

2011年,刘子铭凭借 “回转工作台心轴与导轨的改进” 项目获得了第11届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最高奖称号和2012年第27届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最高奖“中国科协主席奖”。目前,该设计已应用于辽宁三三机床有限公司生产的CK5263数控重型立式车床系列产品中,并已经申请了专利。

 

“我热爱机械制造,也喜欢发明创新,希望通过在大学的学习,充实自己的知识,多学习国外先进技术,以后为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刘子铭说。(记者 张 娣)

 

 

 

(编辑:刘珊)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