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附中:搭建平台 放飞梦想

文章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发布时间: 2013/4/17 11:23:00

 

在中国基础教育界,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下称人大附中)是一所令人瞩目的学校。她为莘莘学子的创新梦想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使科技创新教育在中学校园大放异彩;她将知识产权教育落地生根,渗透到校园的各个角落,让创新的氛围像空气一样与师生们如影随形。

 

凡是来人大附中参观过的人,无不感叹学生的发明创造之多之奇。“孩子们怎么有这么多的奇思妙想?”“你们的学生没有升学压力吗?他们都用什么时间来搞发明创造呢?”人大附中的教师和刘彭芝校长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发问,刘彭芝曾这样回答:“作为校长,我也为孩子们的创造力感到吃惊!”老师们说:“我们学校一贯注重科技创新教育,只要学生对创造发明感兴趣,学校就想方设法为他们搭平台。”

 

施轶萌的“基于风洞实验的昆虫及仿生翼流场特性研究”,获得了被誉为“小诺贝尔奖”的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一等奖和4个专项奖,高中阶段,学校为了支持她进行研究,创造条件让她去大学实验室做实验;洪玮哲、田勤政、石淼三人听说了一名浙江女生的意外惨剧,于是反复实验,制成了飞行中可发出鸣响的铁饼,获得波兰第二届国际发明博览会特等奖;为防止人在泳池的意外溺水事故,从小就爱好电子制作的晋捷将报警器装到泳帽上,获得全国创新大赛一等奖。20133月落幕的第33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人大附中学生夺得10个一等奖、6个二等奖。其中,张弛、吴泽邦、俞涛三人获得“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这是北京市中学生科技创新的最高荣誉奖。迄今为止,人大附中已有近百人在国内外重要科技竞赛中摘金夺银,全校师生累计提交了38件专利申请,20多年来,科技创新教育在人大附中开展得有声有色,成绩斐然。

 

参与发明投掷器材警示装置的田勤政这样回忆: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而人大附中正是培育我们这种灵魂的地方。十几年来,人大附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创造各种条件让那些善于动脑,乐于动手的学生有机会真正接触科学实验,自己动手把兴趣爱好、奇思妙想变为现实;先后邀请几十位院士和科学家走进人大附中开办讲座,其中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科学大师的教诲激发了更多孩子对科学研究心向往之;人大附中还充分利用海淀区“科研院所多、高校林立”的优势,安排学生陆续进入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几十个实验室,开展多项课题研究,进行真刀真枪的科研实践训练,学生们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各项科技竞赛中取得了很突出的成绩,激发了更多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了科学思维和实验研究的能力。近年来,人大附中每学期开设的科学技术类课程达90余门,发明创造、头脑创新思维、模型设计制作、三维创意设计、手工艺设计制作、FTC机器人技术、未来工程师、青少年科技俱乐部、苹果IOS程序开发,这些种类繁多,听起来让人耳目一新的课程在校园中极具魅力,成为学生进行发明创造、开展科技研究活动的基础和支撑。

 

学生们创造发明的热情与才智被激发出来后,怎样使他们懂得尊重创新并保护好自己的发明成果?怎样在科技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让学生们懂得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将知识产权教育贯穿到创新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人大附中给出了这样的回答: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学校积极设置包括知识产权教育与创造思维训练相结合的课程,增加知识产权保护、运用等内容的知识产权教育,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帮助学生了解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树立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的意识、掌握保护自己知识产权的技能技巧,鼓励学生为人类知识活动做贡献,成为知识经济社会中具有较高法律素养的现代公民。另一方面,在教学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中,渗透创新精神、创新人格的培养,树立知识产权意识,包括检索专利文献、提交专利申请,这些在一般人看来颇为艰深、专业的事情,已成为人大附中许多“少年发明家”乐于尝试的活动。

 

创新无止境,创新教育也没有止境。刘彭芝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创新是知识经济的内核。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从根本上讲,要从孩子抓起。只有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使教育事业永远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回首过去,人大附中的创新教育已收获累累硕果;展望未来,在人大附中创新教育的广阔平台上,将会有更多的孩子放飞起人生的梦想。(记者  王 宇)

 

 

 

(编辑:刘珊)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