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彭芝:创新教育是责任更是使命

文章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发布时间: 2013/4/28 10:49:00

“少年强,则国强”,这正是当代教育家、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下称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的人生信条。人大附中的创新教育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学校的发明创造课程更是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怀揣梦想的少年。

  如何依靠创新教育挖掘孩子的创新潜能?如何将知识产权教育融入孩子的心灵?如何通过青少年创新教育培育知识经济需要的人才?日前,刘彭芝就创新与知识产权教育相关问题接受了中国知识产权报专访。在她看来,每个学生都是鲜活而不可复制的生命个体,自由幸福的发展是他们的需要,创造一种让他们自由发展的教育是对生命的关爱和尊重,而这也是创新教育的根本。她坦言,多年的创新教育,既是一种责任,也让她收获了无比的快乐。

  记者:当年正是您一手引导人大附中走上创新教育之路,在您看来,人大附中的学生是如何通过发明创造课程培育创新精神的?

  刘彭芝:许多人惊诧于人大附中学生惊人的创造力,其实这种创造力在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有,但这种潜能需要挖掘,需要在孩子青少年时期就进行系统的培养。如果在中学阶段,让学生养成一种善于动脑、勤于动手,无拘无束地去畅想、去探索的习惯,就能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们挖掘自身的潜力、发挥出自身的创造力。

  1990年,人大附中成立了科技办公室。从那以后,人大附中的科技活动逐渐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生物、天文、摄影、航模、电脑动画等课外兴趣小组都开展了活动,人数最少的组也在30人以上。目前科技选修课程在校园中深受学生欢迎,已成为激励学生进行发明创造活动的动力源泉。

  20多年来,人大附中创造各种条件让那些善于动脑,乐于动手的学生有机会真正接触科学实验,自己动手把兴趣爱好、奇思妙想变为现实。学校建设了一支特别能战斗的科技教师队伍,他们有能力、有责任感,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己任。同时,学校还先后邀请几十位院士和科学家走进人大附中开办讲座;人大附中还充分利用海淀区“科研院所多、高校林立”的优势,安排学生陆续进入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几十个实验室,开展多项课题研究,进行真刀真枪的科研实践训练,学生们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各项科技竞赛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激发了更多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验研究的能力。

  20多年来,人大附中获得数以百计的国内外创造发明奖,很多的创新成果提交了专利申请,并获得专利权。正是如此,才使得人大附中的发明创造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少年发明家不断涌现。

  记者:人大附中学生提交专利申请的数量在北京市各中学中首屈一指,有一些专利还进入到应用阶段,您如何看待人大附中学生申请专利的行为?人大附中在普及知识产权教育方面有何举措?

  刘彭芝:中小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主人和建设者,我国目前在校中小学生约2亿人,从小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知识产权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树立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的意识是培养青少年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关键。同时,由于中国家庭结构中孩子的特殊地位,通过中小学生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来加强和普及知识产权国民教育,对于培育全社会良好的知识产权文化也作用明显。

  为此,人大附中多年来以创新为基础,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在知识产权教育方面搭建多元发展平台,构建创新的校园知识产权文化。

  在创新课程文化方面,人大附中设置包括知识产权教育与创造思维训练相结合的课程,如《发明与创造》、《头脑创新思维(DI)》、《模型设计与制作》、《三维创意设计》、《手工艺品设计与制作》等,增加发明方法、发明故事和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应用等内容的知识产权教育,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在基础必修课程和整个学校教育活动中加强创新精神、创新人格以及尊重知识产权意识的培养。

  记者:您认为在鼓励创新的同时,应该怎样培养青少年尊重创新,保护创新的意识和氛围?您认为创新教育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是什么?

  刘彭芝: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立意要超前,起点要高,要让孩子们在求知欲最旺盛的时候,就有机会参与科学研究,接触前沿的科研课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素养。在中小学特别是在中学开展创新教育,重点应放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养成上。要在校园中形成浓郁的崇尚创新、尊重创造的文化氛围,要使创新教育体现在各个学科的教学活动中。

  创新教育需要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需要执著追求的理想情怀。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取长补短,打通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之间的关节,中西方教育互补交融,才能把风险降到最低,创新教育才会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在我们看来,教育不应该让孩子们为达到一个共同标准而截长补短,而是要让他们在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发展自己的能力。创新教育着眼于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使学校成为孩子们幸福成长的乐园,使学生不仅能够通过现在的努力获得将来的幸福,还能够在现在的成长过程中充满幸福和快乐。

  记者:作为一名在创新教育战线上奋斗了数十年的教育家,您为何如此重视创新?在创新教育中您有何感受和收获?

  刘彭芝:创新是知识经济的内核。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民族,创新精神都需要靠激发,创新能力都需要靠培养,而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从根本上讲,要从孩子抓起。一个国家有没有持久的创新能力,关键在基础教育。只有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使教育事业永远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开展创新教育正是实现这种转轨的关键所在。教育家认为人人有创造潜能,创造教育的目的不但要培养诺贝尔获奖者那样的大发明家、大科学家,同时要培养千百万有创造精神的社会劳动者,因而创造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绝不偏向某一类人群,不偏重于少数人。这也是我重视创新的最深层次的原因。

  回首人大附中的创新之路,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中国的青少年禀赋之好、潜能之大、创造欲望之强烈、创造能力之杰出,大大超出成人的意料。他们在研究性学习和发明创造中表现出来的独立自主意识、团结协作精神、社会责任感和锲而不舍的毅力,让我们感动和钦佩。在多年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的实践中,我体会到了神圣的责任,也收获了无比的快乐。(记者  吴 辉  王 宇)

 

 

(实习编辑:白逸群)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