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新闻 >
深化知识产权改革 赋能创新体系发展
发布时间:2025/8/29 14:44:00    新闻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江苏省科技创新协会名誉会长、江苏省知识产权局原局长 朱宇

  “十四五”以来,我国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25年6月,我国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5.3件,拥有有效发明专利的企业达52.4万家。目前,我国研发投入总量稳居全球第二,技术布局实现突破,诸多技术领域话语权提高,但仍旧存在创新投入与成果产出不均衡、高价值专利和标准必要专利整体数量较少、专利和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等问题。笔者认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知识产权体系尚未深度植入国家创新体系、科技经济政策与知识产权政策衔接不够顺畅、重点攻关项目缺乏知识产权评议机制、高价值专利培育未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目标、专利成果转化有待加强等。

  笔者认为,要破解上述问题,需进一步深化知识产权改革。首先需强化对“治理创新”的认知。知识产权制度本身就是应对创新挑战、治理创新的产物,其发展历程始终贯穿着治理创新的实践,从保护创新的工具到创新的驱动力量,从静态的法律文本到动态的运营赋能,从独占主义到共生治理,从成本中心到企业利润价值中心,这一系列演变深刻反映了社会持续优化创新治理的内在逻辑。

  治理创新要求将知识产权深度嵌入国家创新体系以升级为创新“引擎”:在创新前端识别自主创新路径和风险,中端实施专利布局与敏捷研发,后端推动价值实现并反哺创新。这种机制优化了创新要素配置,既保障高质量创新和高价值专利产出,又帮助专利价值实现并反哺创新,有效提升创新体系的绩效,促进可持续的创新。

  知识产权是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黏合剂”,是输送创新价值的“血脉”。知识产权为原本独立的“四链”提供了共同认可的价值载体和合作基础,将创新产生的价值进行识别、保护、变现、再投入,实现价值的流动、增值和合理分配,为“四链”深度融合和创新体系发展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

  笔者认为,在重大科技计划、重大创新设施立项前,需开展知识产权分析评议,如自由实施(FTO)分析、专利地图、技术路线图、竞争对手分析等,并将评议结果作为立项的重要依据。建立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预警与应急机制,持续监控全球专利动态,识别潜在风险,并制定针对性预案。

  项目开发过程中,需要将知识产权目标纳入项目任务书,明确价值目标、潜在应用场景、破解技术壁垒情况、知识产权前瞻布局等内容。同时,研发中须及时固化研发记录与知识产权证据,使用合法的电子实验记录本,确保未来有充分证据支持维权主张。另外,知识产权专员应深度参与研发,根据技术进展和市场变化,动态调整专利策略,针对性地开展敏捷创新,以形成完备的专利网。还需建立商业秘密认定、分级及保护制度,包括物理隔离、访问权限控制、保密竞业限制等,对核心技术方案进行保护,与专利保护形成互补。

  专利价值是创新回报的枢纽,价值差距是制约高校及科研院所专利转化运用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建立价值导向的专利评价机制,把提升专利价值作为高校及科研院所专利工作转型的核心抓手和重中之重;要建设专业化的技术转移中心,面向区域发展重点,聚焦重点领域,管理高校及科研院所知识产权“发明披露—价值培育—专利布局—许可转移”全流程。

  人才为基,培养知识产权治理创新人才是深化知识产权改革的重中之重。需打破学科“藩篱”,推动设立“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技术转移与商业化”“创新政策与知识产权战略”等交叉学科或专业方向,形成系统化的知识模块和专业学位体系。在理工科核心课程中,嵌入知识产权基础模块,如专利检索、布局意识、商业秘密保护、研发记录规范等。在法学院、商学院的课程中,融入前沿科技发展、创新和知识产权管理流程标准、技术商业化等内容。让工程师懂得知识产权价值,让知识产权律师了解技术逻辑,让管理者熟悉创新生态。

  笔者认为,对于研究生阶段,尤其是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可以探索实行“科技导师+知识产权导师/产业导师”双导师制,论文选题体现融合性。鼓励并支持理工科教师学习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教师深入研发一线了解研发过程,引进具有产业界知识产权管理经验的人才进入学界。在教师评价、学科评估、项目结题中,增加知识产权创新价值指标权重,如专利质量衡量、技术许可收入、孵化企业价值等。

  另外,可以打造跨学科研究平台,集合科技专家、知识产权学者、经济学家、管理学家、政策研究者,重点研究新兴技术领域知识产权挑战与治理、创新链知识产权风险管理与价值挖掘、知识产权对科技型企业成长的影响机制、国际竞争中的知识产权博弈策略等问题。开展问题导向的联合攻关,重点研究关键技术的专利开发与突破路径、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权属分配与激励机制、数据要素的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用规则等,产出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研究报告和建议,为服务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智力支撑。

  深化知识产权改革,需构建融合发展的生态系统。一方面,发展高水平融合型服务机构,鼓励传统知识产权代理机构向高端咨询和战略服务商转型,培育一批懂技术、懂市场、懂知识产权的技术经纪人队伍,发展专业的知识产权评估、交易、运营及金融服务,推动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向知识产权高端服务领域跨界升级,开发“创新+知识产权”融合服务产品。另一方面,强化企业主体地位,鼓励企业设立首席知识产权官,支持龙头企业牵头,联合高校院所、上下游企业,组建“创新+知识产权”联合体,以解决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和构建产业生态为目标,共同投入、共担风险、共享成果,积极探索在特定领域(如基础研究、公共健康等)或通过特定机制(如开源模式、标准必要专利许可等)促进知识产权的共享和开放创新,在保护与利用之间寻求平衡。

  随着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基因编辑、数据权益等前沿科技带来了新的挑战,对于知识产权而言,需予以密切关注并及时修订相关法律法规等,或出台专门法规,明确保护边界和规则。同时,要培育跨部门协同文化,推动知识产权深度参与科技、产业政策制定与执行,形成政策合力。将专利导航、风险预警、价值培育理念导入研发过程,使知识产权思维成为科研人员的自觉;形成风险控制理念,使重大项目知识产权评议成为决策习惯;善用知识产权工具培育高价值专利,使追求价值创造成为创新主体的文化自觉,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厚植创新沃土。(朱宇

 

(编辑:刘珊)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