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至2025年,岁月如流。
西藏自治区一个甲子的巨变历程,是各民族共同书写历史、创造文化、培育精神的奋斗史。
各领域、各要素、各个“主人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持续深入抓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奋力谱写着雪域高原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技业双升,谋定的是发展
青藏和川藏公路通车、青藏铁路建成运行,架设起青藏高原全新的“发展之桥”,西藏报之以踔厉奋发的快歌。
2019年7月29日,马吉峰翘首等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拉萨代办处的“开张”,第一时间为其经营的西藏阳光庄园农牧资源开发有限公司(下称阳光庄园公司),提交了一件涉及牦牛扒嫩化技术的专利申请。
牦牛,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农牧资源。西藏将牦牛产业确定为要大力发展的主导产业,率先要解决管理经营落后、产品结构单一的问题。
阳光庄园公司稳稳接住了“运过来”的知识产权好资源、好政策,在知识产权的支持下,建成较为先进的牦牛屠宰和加工生产线,打造出贮存高原风味的“阿佳”商标品牌,走向全国市场。
随着拉萨代办处调整为国家知识产权局西藏业务受理窗口、业务范围实现扩充,阳光庄园公司“足不出藏”,先后获得14件专利授权、注册商标38件。2023年9月,西藏自治区首笔商标侵权损失补偿保险也在该公司落地,汇合助企发展的市场力量。
现在,“阿佳”已经成为各类商标品牌博览会、农产品交易会上让人“眼熟”的西藏优品代表,生产经营为拉萨达孜区开拓了近3200万元规模的原料市场,带动当地老百姓养殖增收。
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始终强调,西藏的发展有其自身特点,推动工作务必从实际出发,要围绕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重点发展高原特色优势产业。
“西藏产业企业要追赶发展,需要思想意识,也需要发展资源。”阳光庄园公司总经理马聪说,“我们能够感受到,知识产权工作正在为西藏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带来深刻的改变。”
放眼今时的西藏,地理标志“保护示范+运用促进”不断深化,推动岗巴羊、当雄牦牛等高品质藏品加快出藏;专利导航、专利产业化样板企业培育等工作高标准开展,推动高原轻工业、清洁能源产业“造血能力”持续提升;商标品牌建设出新出彩,点亮了林芝“桃花村”的发展春光……
全力攻关,守护的是生态
甜水湾,是雌性藏羚羊向着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深处“大产房”迁徙的必经之地。几天前,成千上万流动的脊背划破天际线,如同金色洪流。这是生命的礼赞,也是生态的回响。
生态,西藏的“国之大者”。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战略资源储备基地,保护好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意义深重。
如何保护?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方法论,精练管用。
高原粮库、高原草场不断扩容。多年来,西藏农牧科学院的研究员们不畏严寒酷暑、伏身田间地头,致力通过分子生物学等现代技术改良青稞性状,推出多个适应高海拔、高寒农区应用的青稞新品种和主导栽培技术,并且大力发展冬播作物。
“发展冬青稞,对于优化西藏的种植结构是一件好事。这样在每年7月至9月雨热同期的时候,就能让耕地复种一季‘草’,在保障粮食产量的同时提高土地利用率,保护好生态环境。”西藏农牧科学院副院长王文峰介绍。
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向绿向新”。在西藏东南部的横断山脉深处,自北向南奔向怒江的玉曲河在这里形成了一个马蹄形的大拐弯。“马蹄”两头之间的河道天然落差极大,只要对其进行截弯取直,就能获得大量电能。玉曲河扎拉水电站的建设,被视为国家“藏电外送”输电架网骨干电源。
为了承受住玉曲河近700米的落差对水电机组转轮水斗产生的巨大冲击能量,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自主研发了世界首台500兆瓦冲击式水轮机。“一种组合式冲击式水轮机转轮”“水操作冲击式水轮机双调机构”“冲击式模型水轮机电机内置同轴式喷嘴”……随着一件件专利技术落地运用,西藏生态泽被全国加速照进现实。
共享美好,映照的是稳定
2019年底,西藏最后一批贫困县区全部摘帽,共计62.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标志着西藏彻底摆脱了长期束缚的绝对贫困问题。
脱贫不是终点,而是幸福的起点。
2020年,西藏围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统筹审视全区区位优势、资源禀赋、特色文化和生态文明,提出建设“地球第三极”区域公共品牌,旨在引领带动西藏特色产业整体提升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为“地球第三极”的商标持有者和品牌运营方,西藏地球第三极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地球第三极公司)扎实调研市场需求和偏好,在此基础上,建立起集合产品检测、认证、溯源、保险保障和经营服务等功能的“优选标准平台”。截至目前,平台已吸纳48家企业、270个单品,辐射自治区7个地市,形成了具备辨识度和公信力的西藏优品产品矩阵。
“为提升西藏特色产品整体形象,我们持续完善商标品牌的使用管理和评价授权体系,对授权使用‘地球第三极’商标品牌的各类主体实施动态监管,对违规使用及仿冒行为及时开展维权工作,为品牌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地球第三极公司副总经理黄皓瑜介绍。
同时,地球第三极公司牵头带动“优选标准平台”的入驻企业参与西藏特色产业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的制定工作,推进全区特色产品标准化生产和品质提升。
品牌估值4.2亿元、拉动社会总投资近17亿元!“地球第三极”正在践行的,是一条以品牌建设引领西藏全域产业发展、提升民生福祉、助力乡村振兴、带动经济振兴的“幸福新路”。
源自“亚洲水塔”唐古拉山脉的“西藏冰川水”,选用海拔3500米高原粗粮谷物烘焙而成的“青稞谷物麦片”,生产于607万公顷全国最大原始林区的“西藏天然蜜”……这些来自“地球第三极”的馈赠,是西藏与全国人民分享的美好,映照着西藏团结稳定的大局。
事在人为,锚定的是强边
“李斌卫去援藏了!”2005年,李斌卫作为国家知识产权局派遣的援藏干部,踏上了这片祖国边陲高地,开启了国家知识产权局干部职工“无缝衔接”、支援西藏建设的历程。
“当时,我在西藏主要参与了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宣传科普、专利基础业务培训、专利联合执法等工作。让我有些吃惊的是,在此过程中我发现,西藏的产业体系虽然相对落后,但在传统藏医药、藏式手工艺领域,一些本土小企业、个体经商户是具有主动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的。”李斌卫说。
一名拥有一件藏式铁炉外观设计专利权的权利人,专程驱车16小时从林芝来到拉萨,要向使用其藏式铁炉外观设计的生产加工户开展维权。这个案件最后通过行政调解妥善解决,让李斌卫印象深刻。
李斌卫认识到,产业想要进步、商业想要发展的地方,知识产权工作就大有可为。
随着国家知识产权局援藏机制的持续深化,西藏知识产权工作的发展思路日渐明晰、基础条件不断完善、专业支持不断强化、业务体系加快完善、惠民助企走深走实。
8月初,国家知识产权局援藏干部平超顺利完成了3年的对口援藏任务,带回来的西藏发展变化更是日新月异。
今年上半年,西藏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1480件,平均每8家西藏经营主体拥有1件注册商标,新获认定地理标志产品23件,累计达到59件、同比增长63.89%。在国家级拉萨经济技术开发区、达孜工业园区、林芝粤林产业园等产业园区,知识产权成为企业主动追求的发展竞争力。在日喀则、林芝、山南的很多县市,地理标志正助推当地打开一条兴边富民的新道路……
“西藏的发展,已经完成了从各方面‘有没有’,到‘好不好’的时代转变。”平超感慨。
60年来,一拨又一拨援藏干部,一茬接着一茬干,与海拔比高度、与雪山比纯洁、与风沙比坚韧、与草原比广阔。“两路”精神、老西藏精神、援藏精神一脉相承,在世界屋脊上续写着新的人间奇迹。(本报记者 李杨芳)
(编辑:刘珊)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