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送爽,广袤的松辽平原天高云淡。在吉林省长春市某芯片生产基地的正照式 CMOS图像传感器生产线旁,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下称长春光机所)围绕正照式图像传感器工艺生产线技术开展技术攻关和专利布局,并联合地方政府、国有投资平台及产业链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年产2万片正照式 CMOS图像传感器生产线建设,有效解决了相关产业芯片供应不足的问题,有力保障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国产化芯片替代。”长春光机所副所长孙守红一边与技术团队查看图像传感器生产情况,一边向记者介绍。
图像传感器是高端设备及成像系统的核心元器件,可应用于数码、工业等多类设备,应用需求巨大,在航空航天、汽车、工业控制、光伏等领域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其性能极大地影响着我国在数码、电子、软件等方面的发展水平。
孙守红所说的正照式 CMOS图像传感器生产线,由长春光机所自主研发与建设。“我们研究所此次共转化运用该领域相关专利17件,以专利作价入股方式设立合资公司,推动年产2万片正照式 CMOS图像传感器生产线建设。”孙守红介绍,长春光机所利用现有技术以知识产权作价入股的方式出资3亿元,牵引作为产业链上游企业的长春长光辰芯光电技术有限公司、长春长光圆辰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以货币出资1.3亿元,省市两级政府注资11.7亿元,经济技术开发区提供厂房及基础设施支持,形成“技术+资本+政策”协同模式,共同设立注册资金16亿元的合资公司——长春长光正圆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在此基础上,长春光机所以股东身份参与公司的建设,顺利推进CMOS技术导入,推动产品应用,快速带动相关产业整体发展,同时全力推进技术转化和二次开发,确保成果转化实际成效。转化后推动年产2万片试生产能力、技术工艺节点为90nm的正照式 CMOS图像传感器生产线建设,建成国内首条自主可控的正照式 CMOS生产线,解决了高端图像传感器产业发展痛点,打通设计、制造、封装全流程,补全 CMOS产业链各个环节。“产学研合作、政府资金支持、股权激励等方式整合了资源,全力推动实现相关技术的产业化。”孙守红介绍。
“该项目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发展,促进关联产业迭代升级,形成产业集群优势,新增数千个就业岗位,实现高端 CMOS传感器100%国产替代。”孙守红表示,该项目产业协同效应较大,产生经济效益50亿元,并培养了大批高端专业人才,实现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人才培养等多重价值。
“依托充分详实的产业调研以及科学系统性的专利布局,运用专利作价入股的方式,通过产学研合作以及产业链协同运作,有效推进重点产业强链增效,其成功经验极具示范价值,能够为其他地区、企业或科研机构在开展相关工作时,提供可行的参考思路及实践范例,为我国芯片领域的成果提供产品试验线,对推动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整体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面对未来,孙守红信心满满。(本报记者 李铎)
(编辑:刘珊)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