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
陕西:“西部示范”勇争先
发布时间:2025/9/4 16:22:00    新闻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编者按

  知识产权系统新闻发布厅迎来“陕西时刻”——近日,陕西省知识产权局、陕西省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陕西省公安厅、西安市人民政府等单位负责人走进知识产权系统新闻发布厅,亮出一份“硬核答卷”:从“黑马企业”培育到“灵犀计划”促进转化,从发行西北首单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到“地理标志+文化/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振兴……陕西正以知识产权为笔,绘就高质量发展的新画卷。本报特推出专版,关注此次发布会,详解陕西省知识产权工作的重点与亮点。

  西部地区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成为我国知识产权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板块。陕西省通过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运用等举措,加快建设西部示范知识产权强省,全力打造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支点。近日,陕西省有关部门单位走进知识产权系统新闻发布厅,介绍有关工作情况。

  “一盘棋”赋能攀高向新

  近年来,陕西省着重以深化科技产业融合为突破,推动产业结构“攀高向新”,加快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我们积极发挥陕西省科教资源富集、工业体系完整的优势,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拓展陕西省、西安市2个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专利预审产业领域,增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人工智能等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陕西省知识产权局局长沈黎萍在发布会上介绍,“持续深化全省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专利赋权,盘活存量专利,贯通‘确权评估、交易对接、金融支持’服务闭环,做优转化增量,架设起专利成果转化的‘跳板’。”

  据介绍,陕西专利转化运用工作不断强化有组织科研、科产教融合、渠道畅通和专业服务,创新启动“黑马企业”培育、实施专利转化运用“灵犀计划”、推出公益性专利智能检索分析系统“灵琐”,推动专利供给与产业需求“双向奔赴”。近日,陕西省4个部门联合印发了《进一步提升高校院所专利转化运用效益形成长效机制若干措施》,继续强化靶向施策。

  近3年间,陕西省高校院所向中小微企业转让专利1.2万余件,有效破解了企业创新缺技术、发展缺专利的困境。西北工业大学李贺军院士团队“2个月孵化估值2亿元企业”的案例,成为科技成果转化“陕西速度”的最新注脚。

  陕西省还积极探索“专利+地理标志”“数据资产+商标”等组合质押模式,用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工具箱,引导撬动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不断做大知识产权金融,“灌溉”产业发展。

  陕西省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李嘉辉介绍,陕西省近年来以开展科技金融服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为重要抓手,持续加大知识产权金融创新力度,利用资本市场释放专利产业化潜能。

  今年,陕西在深交所成功发行规模1亿元的知识产权资产支持型证券,成为中西部地区首单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支持的知识产权资产支持型证券。知识产权金融工作有力推动科技型企业上市,陕西省成为国家多层次资本市场重大改革试点均有首批企业入围的5个省份之一。

  “一张网”兜牢发展基础

  近年来,陕西省加速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全力打造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和动力源,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提升保护能力和水平,为“想做、愿做、能做”的各类主体厚植发展沃土。

  由陕西省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常态化协调解决打击知识产权违法犯罪行为过程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布局建设17个省级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项目;打造“行政+公检法+企业”保护矩阵;成立涉外知识产权服务协作体……陕西省持续强化知识产权“一张网”协同保护,在涉外知识产权保护、商业秘密保护、打击网络侵权盗版等市场“急难愁盼”方面,做实做优保护成效。

  前移保护阵地,防患于未然,是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效能的“关键一招”。陕西省公安厅副厅长魏重光介绍,陕西公安积极实施主动警务、预防警务,将防范、服务和侦查工作前移到企业中去,在全省推广建立公安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100余个,从企业收集违法犯罪线索2000余条,为精准打击侵权假冒犯罪提供了有力支撑。

  “我们还坚持实施以案倒查、以案促改,以企业暴露的风险隐患作为切入点,提醒堵塞管理漏洞,帮助提出改进意见,全力推进源头治理。”魏重光说。

  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陕西省公安机关共侦办相关案件1773起,涉案金额20.8亿元;检察机关办理各类侵犯知识产权案件1065件,法院系统审结各类知识产权案件1.75万件,市场监管系统办结知识产权行政处罚案件1404件,对创新成果和创新生态的高水平保护力践于行。

  因地制宜推进协调发展

  “小木耳”何以成为托起乡村振兴的“大产业”?沈黎萍介绍,陕西省以商标、地理标志赋能县域经济发展,打造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引擎,“柞水木耳”地标变“金标”,全县木耳总产值13.3亿元。

  木耳产业是以知识产权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生动实践。近年来,按照全省“关中协同创新、陕北转型升级、陕南绿色循环”的区域定位,陕西省持续加强分类指导、突出产业特色,推动工业强市、农业大县、特色小镇等运用知识产权增强发展动力。

  在西安,5个“IP产业示范园区”、30余家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89家国家和省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3个专利密集型产业,汇聚起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知识产权力量。西安高新区落地国家先进技术运营平台、专利导航基地和专利审查员实践基地,聚集知识产权服务机构603家,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6家、高新技术企业超6000家,作为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承载区的功能定位不断凸显。

  “我们将以高价值专利为引擎、以专业化服务为纽带、以创新生态为基石,聚力全方位挖潜、全要素支撑、全链条保护、全过程服务,构筑西安知识产权‘四园两区四带’,持续提升创新发展的辐射带动牵引力。”西安市政府副秘书长杨佐涛说。

  在延安,得益于大力实施“地理标志+文化/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延安苹果花海观光+红色研学”文旅线路备受欢迎,既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又让红色土地上的农耕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当前,陕西省地理标志深加工产品及其带动的红色文旅产业总规模达到2500亿元。

  不仅如此,陕西省在知识产权领域积极推进与粤港澳大湾区、黄河流域九省份等的跨区域协作,深化“一带一路”交流合作,用好向西开放的“黄金通道”,既促进各类市场要素向陕西加速流通,也让陕西的发展活力“溢”向更广阔的市场,将区域协调的“小生态”打造成为开放发展的“风景线”。(本报记者 李杨芳

扫码看视频

数说

  截至今年6月,陕西省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12.5万件,有效商标注册量87.9万件,地理标志产品96个。

  2023年以来,陕西省公安机关共侦办相关案件1773起,涉案金额20.8亿元;检察机关办理各类侵犯知识产权案件1065件,法院系统审结各类知识产权案件1.75万件,市场监管系统办结知识产权行政处罚案件1404件。

  截至目前,陕西省83家高校和科研机构已盘点存量专利近9万件,其中6.3万件进入全国可转化专利资源库。3年来全省高校和科研机构向中小微企业转让专利1.2万余件。

  陕西省创新推出知识产权转化运用“灵犀计划”,打造专利转化对接平台,目前已举办4期活动,促成56件专利对接成功,转化金额2.8亿元。

  2025年,陕西省创新举办丝路(陕西)国际地理标志产品交易大会,现场成交330万元,意向采购金额1.38亿元。

  截至目前,陕西省地理标志深加工产品及其带动的红色文旅产业总规模达到2500亿元。

新闻速评

突出优势、培养“绝技”、做出示范

  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陕西的时代使命和战略定位。一张“陕西答卷”亮相知识产权系统新闻发布厅的第三场发布会,详细陈述了知识产权工作是如何把这份沉甸甸的期待落到实处的。

  在“没有先例”的方面做出“典型示范”。陕西在知识产权领域积极推进跨区域协作、用好向西开放的“黄金通道”、深化“一带一路”交流合作,助力提升全省制度、产业、人文对外开放能级。不沿边、不靠海,也能塑造开放发展新格局。

  在“普遍在做”的方面创造“独门绝技”。培育“黑马企业”、实施“灵犀计划”、推出“灵琐”系统,陕西把服务专利产业化的闭环,扣得更加严丝合缝。探索多类知识产权组合质押模式、打造全生命周期金融工具箱,陕西撬动更多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织密知识产权协同保护“一张网”、实现涉外知识产权“多个点”的专业保护,陕西创新生态和营商环境不断呈现新气象。

  在“个性特色”方面发展“比较优势”。按照“关中协同创新、陕北转型升级、陕南绿色循环”的区域定位,陕西知识产权工作突出差异化赋能,为三秦画卷均匀“上色”:以“外引内联”的建设模式,加速推进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商标、地理标志持续加强赋能,让商洛的“小木耳”成为托起乡村振兴的“大产业”,让延安红色土地上的农耕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截至今年6月,陕西发明专利拥有量12.52万件,有效商标注册量87.9万件,地理标志产品96个。陕西知识产权创造活力持续迸发、运用效益加速释放、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管理服务同步优化升级,正为赋能产业发展、优化营商环境、服务对外开放打开更加广阔的空间。陕西力争让“加快建设西部示范知识产权强省”的主动作为,为深化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篇章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陆成江

 

(编辑:刘珊)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