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新闻 >
重庆首部知识产权综合性法规施行——筑牢法治根基护航创新发展
发布时间:2025/9/3 15:20:00    新闻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9月1日,重庆首部知识产权综合性法规《重庆市知识产权保护和促进条例》(下称《条例》)正式施行。

  “《条例》的出台,对重庆知识产权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它贯通衔接知识产权有关上位单行法,立足重庆市知识产权发展实际,对各类知识产权的保护和促进作出统一规范,又针对不同类型知识产权的培育重点和发展方向作出明确指引,为重庆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重庆市知识产权局局长何大伟说。

  回应现实需求突出地方特色

  近年来,重庆市围绕全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创新,全面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知识产权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有效助力新兴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条例》及时回应了重庆产业创新过程中的知识产权治理需求,对进一步健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先进材料、空天信息、生物制造、人工智能、具身智能、低空经济等新领域、新业态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作出部署,支持规范建立数据相关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机制。

  嵌入城市“基因”是《条例》的一大亮点与特色。“《条例》制度设计突出差异化和针对性,充分彰显重庆辨识度,为知识产权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贡献‘重庆方案’。”重庆市知识产权局规划与政策法规处有关负责人介绍,《条例》支持城市和区域的形象标识等申请注册商标、办理作品登记,打造一批高质量“城市IP”,助力唱响“雄奇山水,新韵重庆”文旅宣传品牌;建设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培育地理标志产业,积极培育产业集群品牌和区域品牌;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强商标品牌海外布局,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建立境外知识产权风险防控体系,护航“渝企出海”,增强国际竞争力。

  “《条例》立足重庆市知识产权发展实际,紧紧围绕做实‘两大定位’、发挥‘三个作用’,扎实推动新时代知识产权强市建设,与现行《重庆市专利促进与保护条例》、拟制定的《重庆市地理标志条例》等专门法规形成‘1+N’知识产权地方性法规体系。”何大伟表示。

  健全运用体系赋能产业发展

  “知识产权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纽带与桥梁,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大力培育高价值知识产权,增强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力。”重庆市知识产权局规划与政策法规处有关负责人介绍,为此,重庆市全面“挖潜盘活”创新成果,打通知识产权转化“最后一公里”,促进创新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更好发挥知识产权对产业链供应链的补链固链强链作用。

  在健全创造运用体系方面,《条例》要求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服相结合的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体系,明确对科学技术人员进行产权激励,引导经营主体围绕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培育和创造高质量、高价值知识产权。

  “重庆市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规模较大,蕴藏着巨大转化潜力。但由于专利转化运用渠道不畅、研究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等,高校院所有效专利‘束之高阁’的不在少数。”上述负责人介绍,《条例》针对专利转化运用难点堵点,提出加强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盘活存量知识产权,建立市场导向的存量专利筛选评价、供需对接、推广应用、跟踪反馈机制,建设具有市场价值的、可转化的专利资源库,按照产业细分领域向企业匹配推送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存量专利,以促进知识产权实现快速高效转化。

  赋能产业发展、提升知识产权“含金量”是知识产权运用成效的“试金石”。《条例》聚焦重点产业布局,明确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地理标志、植物新品种权等不同类型的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导向及途径,定期开展重点行业领域知识产权发展情况的统计监测和分析研判,支持关键核心技术、原创性技术、引领性技术的研发和专利密集型产品的培育,推动经营主体在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领域培育高价值知识产权。

  注重多方联动提高保护效能

  “知识产权侵权违法行为呈现隐蔽性强、高频多发、技术复杂等特点,必须提升知识产权工作法治化水平,通过多方联动统筹推进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严肃打击违法侵权行为,不断提高依法保护效能,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提供坚实支撑。”重庆市知识产权局规划与政策法规处有关负责人介绍,为此,《条例》注重多方联动,构建知识产权“严、大、快、同”保护体系。

  “《条例》要求构建协同保护工作格局,旨在指导建设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企业自治与行业自律、公众守法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条例》中强化了行政执法要求,即按照职能职责分工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违法案件处理协同机制,加强对侵权风险集中领域和区域的监督检查,依法查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此外,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线索核查、源头追溯、侵权监测预警、侵权比对、取证存证等方面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方式,提高知识产权执法办案质效。

  “《条例》还对衔接行政与司法,强化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司法保护措施,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衔接机制进行明确;加强创新主体自我保护能力建设,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对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展会主办方、专业市场举办者等知识产权保护义务提出进一步要求。在健全纠纷化解机制方面,完善技术调查官制度、合规性承诺制度、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等制度机制,有利于促进矛盾纠纷快速化解。”上述负责人解释。

  “下一步,我们将着力推动《条例》配套制度制定,确保《条例》落实落地;开展多形式宣传活动,线上发布《条例》解读文章,线下开展讲座、发放宣传手册,提高公众对《条例》的知晓度;邀请专家深入解读《条例》创新点和实施要点,为实际操作提供指导。随着《条例》各项举措的深入落地,重庆有望加速建成西部知识产权保护高地、创新转化核心枢纽与开放合作示范标杆,既为自身高质量发展筑牢创新根基,也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更强劲的知识产权支撑。”提及未来发展,何大伟信心满满。(本报记者 苏悦

 

(编辑:刘珊)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