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育“新芽” 绿色产业焕“生机”

文章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发布时间: 2025/8/20 15:17:00

  走进北京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超220家上中下游氢能企业在此“落户”,串联起氢能研发、制造、储存、利用、展示各个节点,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成为我国绿色科技创新热潮迭起的一处缩影。

  北京海得利兹新技术有限公司(下称海得利兹)是一家在这里成长起来的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从事甲醇重整制氢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得益于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及北京市整体营造的良好绿色发展生态,我们公司在3年时间内通过自主研发形成了核心产品矩阵,并推动多个工业场景、民用场景的落地应用。”海得利兹联合创始人郭志斌表示,“但是,随着全球范围内绿色科技创新提速发展,我们意识到,市场环境要求企业不能再‘达成一笔交易是一笔’,而是要形成能够‘长线竞跑’的耐力。”

  如何增强绿色科技企业发展耐力?如今,郭志斌心里有了一个日渐明朗的答案,那就是知识产权。

  科技企业要下好知识产权“先手棋”

  去年10月至今年4月间,作为WIPO GREEN城市加速项目(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起的全球性绿色技术合作项目)北京试点的一项重要成果,在北京市知识产权局的支持下,中关村创蓝清洁空气产业联盟(下称创蓝联盟)举办了首期“中国绿色科技IP战略加速营”活动(下称加速营)。郭志斌代表海得利兹,会同其他24家来自全国各地的绿色科技中小企业参与了此次活动。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专利权人共获得绿色低碳发明专利授权5.3万件,是2020年的两倍,年均增长19.2%;绿色低碳技术的 PCT国际专利申请公开量达6356件,是2020年的2.3倍,连续四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国企业累计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绿色技术平台提供1.2万件绿色技术。

  “无论是令人瞩目的绿色专利数据,还是通过加速营近距离了解到的创新进展,都展示出了中国企业在绿色创新方面的实力和潜能。”加速营国际导师、新加坡 Viering Jentschura&Partner合伙人官钟民(Chung Min KWAN)发现,尽管如此,部分参加加速营的企业仍欠缺对知识产权的系统构建能力,特别是在高价值专利培育、商业秘密管理、知识产权国际布局等方面面临较多挑战,导致企业在技术产品交易、“出海”等过程中存在风险。

  “前瞻性的知识产权战略意识,以及先进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往往是帮助技术和产品占据价值链高点的关键。”官钟民表示。

  泰伯克(天津)机械设备有限公司(下称泰伯克)是一家从事矿物与固废破碎设备研发、制造的科技企业。近年来,其产品出口主要围绕国际市场高端矿业客户的技术升级、产品改造和配件供应,与澳大利亚、南美洲、非洲、中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创新主体合作紧密。

  在参加加速营培训时,泰伯克董事长潘永泰却暗暗捏了一把冷汗。“之前,我们将大量精力倾注在技术、市场和资金上,却忽视了知识产权这一重要前提与基本保障,很可能走得越远、面临的风险就越大。即使企业自身有意识地避免侵犯其他企业的知识产权,但随着泰伯克国际声誉和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来自其他企业或个人的专利挑战、商标抢注等都可能影响企业的国际化发展进程。”潘永泰表示。

  依托知识产权,绿色科技企业正在加快探索既能取得理想成果又能有效规避未来风险的发展路径。如今,加速营培训效果不断凸显:很多企业启动了新的专利申请布局,包括针对欧洲、日韩、东南亚等主要国际市场的PCT专利申请;太蓝新能源、好风光储能、爱优特空气技术等多家企业都搭建起超百件专利布局的行业标杆;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引入体现知识产权考量的合同条款,并作出战略性的知识产权决策。

  在企业良好反馈下,第二期加速营已经正式启动招募,计划在10月开营。

  新兴产业要用好知识产权“加速器”

  绿色低碳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代表,是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当前,我国新兴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正向高端环节持续攀升,迫切需要凝聚知识产权“长眼光”,来创造发展新动力、拓展上升新空间。

  创蓝联盟主任解洪兴认为,新兴产业往往依赖技术突破抢占发展先机,而知识产权能够为企业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维系有效的“时间窗口”。一方面,通过高价值知识产权的储备,企业可以建立起一定的商业壁垒,更有机会在商业博弈中取得优势,赢得定价权。另一方面,知识产权能够帮助产业构建“创新—保护—获利—再创新”的正向循环,规避以成本降低为单一导向的“内卷”式竞争。

  当然,促进知识产权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不能只靠企业等创新主体一头“奋楫”,还需要科技、产业、资本、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的合力“划桨”。

  2024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在绿色低碳产业领域,资金和人才缺乏是企业未开展绿色科技创新的主要原因。49.7%的专利权人认为在推动绿色技术专利转化方面需要“强化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专项基金等政策引导与扶持”,32.9%的专利权人认为需要“建立绿色技术专利信息共享平台,促进技术供需对接”。

  北京市围绕全面支撑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给出了一条具有示范性的路径:坚持创新驱动,鼓励创新主体在绿色科技研发中提前做好知识产权战略布局,为绿色低碳技术专利申请开辟“绿色通道”,确保创新成果能够及时获得法律保护。坚持保护为要,完善知识产权领域政策法规,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为包括绿色创新在内的技术创新提供更加精准有力的支撑。坚持价值导向,支持建设北京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等运营平台,促进知识产权的流转与转化,推动绿色技术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之间的广泛应用。坚持开放合作,持续深化 WIPO GREEN城市加速项目北京试点,促进绿色技术知识产权保护与对接。

  中国科学院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讲席教授马一德认为,从绿色低碳产业展望新兴产业发展全景,应建立健全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跨部门协同治理机制,加强对产业知识产权创造、管理的行政引导与司法保障。要以实现重点产业知识产权信息共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目标,加快建立新型产业创新体系,推动实现从企业单打独斗向产业协同创新的模式转变。要用知识产权的系统性变革,撬动新兴产业发展的更大活力。(本报记者 李杨芳 赵振廷

 

(编辑:刘珊)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