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
1071件专利转化金额超21.79亿元!中南大学点“知”成金的奥秘是……
发布时间:2024/4/16 8:33:00    新闻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高校、企业是专利转化运用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两个主体,一个代表着科研探索,一个代表着产业需求,需要碰撞才能擦出火花。

 

  建立“现金+股权”的混合转化模式、构建“四位一体”工作体系、组建“银龄计划”专家咨询团队、校地联合成立“飞地孵化器”……中南大学不断创新专利转化举措,积极与企业、市场对接,在“愿意转、转得顺”上下功夫,推动“科研之花”结出“产业硕果”,探索出了专利转化运用的“中南模式”。自2020年以来,中南大学1071件专利实现转化,合同金额超21.79亿元;依托专利成果在湖南合作成立企业上千家,其中8家企业成功上市。

 

  “愿意转”:作价入股释放红利

 

  技术好不好,专利价值高不高,关键在转化运用。中南大学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多次获得中国专利金奖,拥有丰富的专利资源,不愁“有的转、有权转”。

 

  如何让这些专利释放更大的价值?作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中南大学一直在打通专利转化运用堵点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早在2000年,中南大学就明确将科技成果转让(许可)获得净收入或技术入股所得股份的70%,奖励给科研人员。2014年,《中南大学技术成果股权及权益分配规定》出台,中南大学开始探索“现金+股权”的混合转化模式,通过引入资本,以技术入股方式成立公司开展高价值专利转化,构建起“专利+资本+平台”的合作机制。“这让科研人员既获得了真金白银的现实收益,又通过股权激励获得企业的长期收益。对受让企业来说,既减轻了其支付较大数额转让费用的压力,又将科研人员切身利益与企业发展紧密联系,有利于企业的创新发展。”中南大学科技园及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主任伍晓赞介绍。

 

  材料在航天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科研人员不断探索、创新攻关,努力实现航天特种材料的技术突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轻合金研究院教授钟掘带领团队攻克了长征九号重型运载火箭铝合金超大构件制造重大技术难题,成功研制出十米级运载火箭贮箱整体过渡环、箱底瓜瓣、端框等高性能构件,相关研究成果形成了“航天用超大型铝合金材料与构件制造”高价值专利组合。

 

  2019年,中南大学围绕“航天用超大型铝合金材料与构件制造”项目,与湖南高新创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湖南中创空天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创空天),以6件高价值专利作价2亿元入股中创空天,并奖励钟掘院士团队14%的股份。4年来,中创空天实现营销收入跨越式增长,2023年营业收入达12.09亿元。

 

  “专利转化不是一锤子买卖,专利项目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需要科研人员全程跟进,及时解决新问题,满足市场新需求。作价入股的模式能够很好地调动科研人员转化的积极性,让科研人员与企业联系更紧密了,也让科研人员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中南大学轻合金研究院院长易幼平表示。

 

  中南大学通过优化专利转化流程,建立起符合学校特点的成果转化制度体系,把专利转化运用的红利切实落在科研人员身上,一步步破解高校科研人员“不敢转、不愿转”的藩篱。

 

  “转得顺”:供需对接“双向奔赴”

 

  连日来,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院副教授彭元东带领团队潜心攻关高频用、高性能金属磁粉芯绝缘包覆技术。该技术主要应用在5G基站、新能源充电桩等产品上,可大幅降低充电过程中的损耗,提高应用场景中的能量转化效率。“我们现在能够心无旁骛地开展科研工作离不开津市(长沙)飞地孵化器的支持。”彭元东介绍,该孵化器为科研团队提供了资金、场地等方面的帮助。

 

  200多公里外,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津市高新区的湖南天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卜立霞的心里也有了底:“津市(长沙)飞地孵化器让我们了解到彭元东教授正在研究的项目与公司的主打产品合金软磁相契合,特别期待彭元东教授的科技成果在我们公司转化落地。”

 

  他们口中的“津市(长沙)飞地孵化器”正是中南大学与津市市人民政府“双向奔赴”的结果。“津市(长沙)飞地孵化器相当于在有‘凤’的地方筑起了‘巢’,成果在中南大学孵化,产业在津市落地,让更多成果在津市开花结果。”伍晓赞进一步解释,打造飞地孵化器可以推动一批批专利项目到有需要的地方去,加快转化运用,实现校地资源互补。

 

  近年来,中南大学探索建立“飞地孵化器+飞地产业园”的“双飞”模式,已经与萍乡、津市、湘阴等地合作建立了“飞地孵化器”,正在与湘潭市、岳阳市等地探索建立“飞地产业园”,扩大转化半径,从而提高转化效率。

 

  专利转化“转得顺”少不了专业的知识产权运营团队。2018年,中南大学与长沙市岳麓区人民政府合作,共建中南大学科技园(研发)总部,联合成立中南大学科技园运营公司,组建专业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团队。依托这支专业的团队,中南大学建立了“综合管理+战略研究+转化运营+信息服务”四位一体的知识产权工作体系,打造知识产权全链条服务机制,对学校专利转化项目实行“动态跟踪、清单管理”,全程参与项目的方案论证、价值评估、协议起草、项目落地等过程。

 

  为了促进高价值专利和需求的精准对接,中南大学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团队打造了“知中南 创未来”品牌路演活动,通过线上线下多途径发布科技成果,还定期举办项目推介会、专场对接会、路演会、发布会等。“我们甘为‘配角’,做嫁衣,目的就是让更多专利从‘书架’走向‘货架’。”伍晓赞的话道出了团队的心声。

 

  值得一提的是,中南大学还面向全校热爱知识产权和成果转化工作的退休教授,组建银龄教师专家咨询团队,为学校专利转化咨询论证工作注入“银龄智慧”。

 

  《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和《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盘活工作方案》相继出台后,中南大学锚定任务目标抓紧部署,于今年3月27日率先完成全校1.3万余件存量专利盘点工作。“学校将以盘点工作为契机,实施精准有力、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存量专利转化运用战略,加快建立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专利创造和运用机制,促进学校专利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伍晓赞说。(本报记者 李倩)

 

 

  (编辑:刘珊)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