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新闻 >
十年文改创新产业路
发布时间:2012/7/2 9:09:00    新闻来源:人民日报

  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是检验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标准。评价文化体制改革,也应坚持这一标准。10年来的文化体制改革在一系列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准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和文化领域引进外资;通过分离改制、整体改制和股份制改造等手段使国有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转换机制;新闻媒体实行宣传与经营“两分开”;建立健全文化国有资产监管体制;转变政府的文化职能……文化体制改革在改变我国文化总量不足、质量不高、活力不够的弊端的同时,使人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群众的满意与支持,是这项工作顺利推进的关键因素。

 

 

  改革:激发文化事业活力

 

  惠民工程扩展公共文化服务,缩小城乡区域文化差距

 

  文化体制改革缩小了城乡、区域的文化差距,更好地保障了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长期以来,我国的基层文化建设始终面临着一个城乡和地区差距的问题,当东部发达地区建起了富丽堂皇的图书馆、音乐厅、大剧院时,西部欠发达地区有的图书馆缺乏经费十年没有购进一本新书;当城市的孩子在书店、博物馆里流连忘返的时候,许多农村的孩子却连基本的字典、课外书都不足。这种巨大的文化落差已经到了必须改变的地步。

 

  9年来,通过文化体制改革,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加大财政投入,积极开展公共文化建设,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日臻完善。据统计,自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启动以来,各级政府对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是过去几十年的总和。尤其是“十一五”以来,文化事业费年均增速保持在18%以上的较高水平。目前我国共有3020个博物馆,2884个图书馆,3264个文化馆,40118个文化站,基本实现县县有图书馆、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的目标,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6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国共有广播电视播出机构2638个,建立了世界覆盖人口最多的广播电视网,其综合覆盖率高达97%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等一大批文化惠民工程相继启动,扎实推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文化差距显著缩小。今天,无论是在青藏高原,还是在内蒙草原,无论是在安徽的山区,还是在浙江的海岛,一座座书屋、一间间文化站拔地而起,有效缓解了基层和农村群众看书难、看报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公共文化的公共性在便利、基本、均等、普惠的原则上得到彰显。

 

  从2008年起,我国的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陆续免费开放。截至2010年,全国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的总数达1749家,2008年至2010年间免费接待观众达13.4亿人次。免费开放、降低门槛、提升服务……公共文化机构向着回归公益属性迈出了一大步。

 

  改革:释放文化产业潜力

 

  转企改制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崛起

 

  文化体制改革增强了文化发展的活力与动力,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崛起。长期以来,我国的文化单位在行政主导的体制框架下运行,活力不足,文化产品的总量与质量与群众的期待相距甚远。同时,文化资源难以按照市场化原则进行配置,市场主体的缺乏导致文化产业发展缓慢、实力弱小,与世界文化的发展潮流不相符合,也难以适应文化竞争的要求。

 

  9年来,文化体制改革紧紧抓住经营性文化单位的体制机制改革这个关键,大胆改革,锐意创新,成效显著。大批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进行企业工商注册登记,核销事业编制,注销事业法人。曾经靠吃财政“皇粮”生存的事业单位转变成面向市场的企业,事业人变成了企业人。合格市场主体的增多使我国文化市场变得空前活跃,文化产品的供给大幅提升,群众的文化选择前所未有的多。截至2011年底,已有近1200家国有文艺院团、570余家国有出版社、1600多家报刊完成转企改制。这些新型市场主体在脱离了行政“襁褓”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迅速成长起来。不但传统的图书、舞台、影视获得了大发展,动漫游戏、数字音乐、数字出版、网络视频、手机阅读等新型产业也迅猛崛起,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上升,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据统计,自2004年以来,文化产业的年均增长率都在15%以上,比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高6个百分点。2008年、2009年即使面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文化产业仍逆势上扬。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1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04年的1.94%提高到2010年的2.75%;北京、上海、江苏、湖南、湖北、云南等省市文化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已经成为当地新的支柱产业。

 

  改革:推动精品力作涌现

 

  提升文化产品质量,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

 

  向改革要活力、向改革要发展、向改革要效益,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我国文化的面貌焕然一新了。文化企业实力大增,文化产品数量与质量双双提升,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软实力大幅增强。全国人民同读一本书、同唱一首歌、同看一台戏的文化贫乏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在文化体制改革之前,我国每年的电影产量基本没超过100部,电影票房不过八九个亿。而2011年,我国生产了近700部电影,电影票房超过130亿,其中国产电影票房连续8年超过进口影片,占据了票房的半壁江山。通过文化体制改革,电影业降低准入门槛,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大批民营公司和社会资本涌入电影业。《英雄》、《非诚勿扰》、《集结号》等过亿元票房大关的国产大片绝大多数是民营公司拍摄的。截至目前,有300多家民营影视制作公司进入电影制片业,所投拍的影片占国产影片产量的70%以上。

 

  在文化体制改革之前,我国没有一家出版企业的资产和年销售额超过100亿元。而2011年,“双百亿”的出版传媒集团已有江苏凤凰等4家。出版业的上市公司也从寥寥数家发展到目前的47家。通过文化体制改革,出版企业的版权输出能力大幅增强,版权引进与输出之比从高峰期的151缩小至312010年全国输出版权超过5000种,远远超过了《新闻出版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的3000种的目标。

 

  今天,我国每年出版图书30多万种,拍摄电影700多部,电视剧15000集,动漫22万分钟……主要文化产品的数量皆位居世界前列。2010年,我国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达143.9亿美元,中华文化正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琳琅满目的文化产品,丰富多彩的各类节目,遍及城乡的文化设施正在成为群众生活的好伴侣。可以说,文化搞改革,群众得实惠。(记者    贺)

 

相关新闻:

 

 

政策红利助推文化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

中华工商时报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范周把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化体制形象地比喻为推动文化发展的"三驾马车"

 

    他认为,文化事业的发展,使全民文化消费权益得到了保证;而文化产业的发展,回过头来能够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体制改革,则是解决在产业和事业再发展中遇到的诸多瓶颈问题。

 

    作为"三驾马车"之一的文化产业,则被寄予了厚望。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意味着,如果要使2016年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该比重则每年均需提高0.4个百分点,这将产生巨大的需求,为我国经济增长开辟新的动力,同时,文化产业大发展也将释放广阔市场空间。电影产业持续高速增长

 

    电影行业在拉动文化产业增长中一直是领头羊。传统的大制作高成本的影片虽说依旧是票房主力,但小成本精制作巧营销的影片也开始走俏电影市场。《失恋33天》9000万的成本收获了3亿的票房,成功地诠释了并非只有大制作才有大收益。

 

    发展如火如荼的电影产业,近年来不论从影片数量还是票房都呈高增长态势,电影营销和海外市场也在逐步打开,将进一步拉动电影产业收入。

 

    目前,票房收入仍是电影产业的核心驱动力,2004年,国内电影票房收益只有16亿元,到了2010年电影票房收入已经达到了102亿元。过去7年,电影票房占电影产业综合收入比重逐年提升,从2004年的43.6%增加到2010年的64.7%

 

    同时,中国电影海外总收入也大幅提高,2010年达到70.4亿元,同比增长24.7%,其中,合拍片占比从2006年的58.8%上升到2010年的99.9%,10年达成出口交易影片共47部,其中46部为合拍片。北美、亚太以及欧洲是中国电影主要输出地区。

 

    据记者了解,目前虽然票房收入仍是电影产业的主要收益,但电影营销快速成长,越来越成为电影产业的重要收入来源。2005年,电影营销收入只有9000万元,2010年,已经攀升至5.3亿元,年均增长58%

 

    此外,政策红利继续助推电影产业发展。《电影产业促进法》历经十年酝酿,首次从产业的角度对电影市场进行立法,取消了对社会资本投资电影摄制等业务的限制,采取财政、税收、金融等扶持措施促进电影产业发展成为亮点。

 

    业内专家纷纷表示,对单一产业进行立法,这在立法史上尚属首次,足以表明国家对发展电影产业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

 

    在国内票房连年高速增长的背景下,社会投资电影产业的热情也有望进一步得以激发。减少行政审批与加强信息公开则从实际操作层面便利了各类市场主体的进入。

 

    中国电影业正在成长为一个名利双收的朝阳产业。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文化产业逆势飘红。当年,贺岁片《非诚勿扰》创造了3.5亿元的票房奇迹,其投资方华谊集团稳赚1亿多元;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单集售价达到百万元,创下历史新高;盛大等网游企业更是赚得盆满钵满……文化经济的力量逐渐被广泛重视。

 

    不过,电影产业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目前的影院规模,每年只能容纳150部电影进入院线。也就是说,有近3/4的电影无缘与观众见面。此外,中国电影产业目前过于依赖票房,产业链过于单一。20118月,中国社科院发布的《文化蓝皮书:2011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指出,电影的产业价值应该伸向更远、更深的地方。

 

    电影学博士张江艺认为,电影市场不只是影院市场,更不只是拷贝市场,而是在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现代传输技术开拓下的多元市场。

 

    动漫产业备受宠爱

 

    动漫行业似乎是文化产业中最受宠的。政府给予了多项政策措施大力扶持动漫产业。2010年全国共制作完成的国产电视动画片共38522万分钟,数量生产上已经取代日本,位居世界第一。

 

    2011年初上映的《喜羊羊与灰太狼之虎虎生威》在首映日票房就达800万元,首周末一举突破3000万元,不仅刷新了国产动画电影的票房纪录,也远远超过了《功夫熊猫》的票房,并且《喜羊羊与灰太狼》牵手迪士尼在52个国家和地区播映。这部红遍了全国的国产大型动漫系列开启了国产动漫收视先河。随之而来的衍生品风靡了各个领域:玩具、图书、服装、食品等各个领域几乎都有那几只小羊的可爱身影。

 

    从市场需求上看,动漫产业及其衍生产品、相关的附属产品,覆盖面非常大。动漫产业在许多发达国家已经成为经济支柱产业。据了解,全球动漫产业保持着每年50%以上的增长速度。动画产品的直接消费对象以青少年为主。目前,中国共有0-14岁人口2.8亿左右,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1.5%。由此可见,中国动漫产品的消费市场极为庞大,客观上为发展动漫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基础和发展前景。

 

    政府也将动漫产业列为重点扶持行业予以支持。2008年,中央财政投入700万元扶持资金,扶持中国原创动漫作品创作。随着扶持资金增加至近1400万元,中国已有百余个本土漫画、动漫演出、网络动漫、手机动漫项目得到了扶持。

 

    一时间,政策的扶持催生了众多雨后春笋般的动漫企业。动漫蓝皮书《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2011)》指出,2010年中国动漫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动漫产业核心产品直接产值突破80亿元。

 

    但是,在诸多动画片中,真正能形成产业链,让大众记住的动漫形象又有多少呢?数量多、精品少是大众对国产动漫的普遍印象。

 

    资深动漫人士邹卫指出,许多动漫企业完全依赖国家提供的财政补贴生存。丰厚的补贴也让一些与动漫不沾边的企业粗制滥造一些东西,然后打着动漫的旗号向政府要钱,甚至还出现某些企业"组团忽悠",在一个地方拿到了补贴,又以同样的方式在别的地方骗钱。

 

    "当动画片数量累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始终要向质量转变,势必会走向正规。但在这个过程中,只想依靠政府补贴做出来的动漫企业是很难真正生存下来的,还是要经过市场化的洗礼。"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齐勇峰说。

 

    北大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认为,政府应该取消补贴制,要扶持优质公司。比如公司销售做到100万元,奖励其50万元。这种方式才能更激发企业的原创力、竞争力。

 

    新媒体被称最赚钱行业

 

    新媒体被称为最赚钱的行业。摩根士丹利董事总经理、亚太区互联网和媒体行业投资研究主管季卫东表示,365行最赚钱就是新媒体行业,平均净利润达到35%,其暴利是房地产行业两倍以上。新媒体行业是轻资产,主要成本来自劳动成本,尽管中国最近有工资上涨,但是中国工程师价格依然只有硅谷工程师价格20%-30%的水平。中国在劳动力的成本上,它的投入和产出是非常有竞争的。

 

    目前涌现的新传媒形式主要有网站、博客、网游、无线互联网等。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首席科学家毛伟认为,新媒体就是互联网支撑的媒体。

 

    从全球的媒体发展来看,印刷媒体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以互联网、户外新媒体和数字电视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将迎来发展的最佳机遇,成为拉动文化产业增长的又一动力源。

 

    这两年,微博和移动互联网都出现爆发式增长。各大门户网站的微博服务被广大受众认可,影响力越来越大。艾瑞咨询数据显示,截至201110月,中国微博服务的月度覆盖人数达到2.6亿人。

 

    作为新媒体的另一重要传播途径,移动网络互联网自2009年起快速增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6月底,中国手机上网用户规模达到3.18亿人,手机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达到65.5%。

 

    用户数量的快速增加也带来了移动互联网整体市场规模的高速增长。根据易观国际数据,2011年前三季度移动互联网累计市场规模达610亿元,接近2010年全年,预计全年将突破800亿元。预计2011-2013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的市场收入的平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39.8%。

 

    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底国家广电总局颁布的《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其中被"净化"掉的电视广告量或高达100亿元,很多电视广告为了维持收益,将可能集体涨价,导致广告分流转向新媒体,广告主将可能加大在互联网和其他新媒体的投放。

 

    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到2012年底中国网民人数将接近6亿元,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3%,互联网的影响力将进一步提升,预计2012年互联网广告同比增长40%。另外,到2012年,中国的3G用户将达到1.7亿,普及率达到13%,基于移动互联网上的广告、内容和增值服务将呈现爆发式增长。

 

    在政策红利和内容创新中,新媒体尝到了甜头。但同时,业界也提出新媒体高速发展过程中是否存在泡沫。以网络视频为例,现在每一集电视剧卖给网络视频公司,价格在过去短短3年里涨了接近100倍。

 

    专家指出,文化不仅是一种精神力量,是国家软实力的象征,还可以创造高附加值,因而,文化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硬资源、硬支撑。

 

    我国经济增速在经历多年的高速增长期后,已经开始进入放缓通道,2012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将继续放缓,从国内经济发展与传媒行业发展特点来看,经济萧条或危机时期,往往是文化特别是文化产业得以发展与繁荣的机遇期。在我国,继房地产、汽车拉动经济高增长10年之后,文化产业将成为新的经济拉动引擎。

 

    如果要使2016年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该比重则每年均需提高0.4个百分点,这将产生巨大的需求,为我国经济增长开辟新的动力,同时,文化产业大发展也将释放广阔市场空间。(记者郭钇杉)

 

 

中国文化改革发展纪事:文化强国 早日梦圆

中国广播网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知道我是谁吗?”“拉你爹一把啊!”“叫爸爸。”

 

  上述对话是国产电影《黄金大劫案》中的片段,导演宁浩曾经以一部小成本电影《疯狂的石头》创下令人惊讶的票房记录。

 

  宁浩:人必须要成长,我觉得中国电影工业也要开始它自己的冒险了。

 

  《黄金大劫案》的票房前景如何,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没有悬念的是,中国电影在2012年上半年的票房已经跃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数据显示,今年前5月,中国电影票房已经突破60亿。

 

  有人据此预言,在经过68月份的暑期档之后,中国电影票房很有可能突破百亿。就在两年前,中国电影年度票房首次突破百亿大关。而在10年前的2002年,这个数字则是62亿。

 

  在博纳影业CEO于冬看来,经历十年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国电影产业已经进入发展快车道,改革空间依然巨大,潜力释放引人遐想。

 

  于冬:去年美国人均看电影是一年4.3次,而中国现在只有是0.3次,所以只要达到一年一人看一次电影,就能有三百亿的市场空间。三百亿是什么概念?就是继好莱坞之外的全球第二大市场。

 

  相比火热的中国电影市场,位于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去年11月刚刚刚成立的第一个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则在埋头探索体制机制的创新。符合国际客户需求、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正在这里加速“引进来”和“走出去”。

 

  文化贸易基地运营方、上海东方汇文国际文化服务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任义彪说,对于国内外文化企业来说,这里最吸引人的,莫过于可以省下大量的经营成本。

 

  任义彪:假如说一幅毕加索的画值一个亿,那很可能它的保证金要达到3千万左右,这对一个艺术品经营公司的现金流来讲,对降低商务成本来讲,对提高贸易效率来讲,有很大的压力。现在在这个基地保税区里,这个费用就不需要了。

 

   尽管正式运营才短短数月,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已有超过10000宗各类文化产权挂牌项目。

 

  过去十年,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规模分别增长了2.8倍和8.7倍,去年,我国出口文化产品更是高达18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2%,创历史新高。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范周说,文体体制改革增强了文化自觉,重树了文化自信,锻造了“走出去”的底气和实力。

 

  范周:从文化层面上来看,就是创新民族的文化艺术,拓展对外文化交流,在这个方面可以增强文化的自觉力。从政策上来说,完善我们文化的外贸制度,让文化产品真正走出去,制定有利于我们“走出去”的政策和措施。

 

  在经营性文化产业乘风破浪的同时,我国的公益性文化事业也日新月异。“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将积极推进直播卫星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力争全国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9%

 

  “农家书屋”已经覆盖了全国85%的行政村,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表示,这项工程将会在年底前实现全覆盖。 

 

  柳斌杰:对于农家书屋的后续发展,中央财政已经出台政策,每年将会给农家书屋提供更新资金。有些地方也出台了农家书屋管理员政策,为长期发展提供了保障。

 

  2012215,《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出炉。规划提出:到2015年,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任务基本完成,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比重显著提升,文化产业要“逐步成长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目标是中国崛起必须成功破解的历史命题。

 

  许嘉璐:我们30年的高速发展,创造了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奇迹,长久的快速的发展,靠什么?文化。因为财富、物质多了,只能成为富,只有文化强了,才能成为强国。

 

 

中国成第3大娱乐媒体市场 资本追逐文化产业

每日经济新闻

 

  近日,普华永道发布年度报告《2012-2016年全球娱乐及媒体行业展望》,报告指出,中国大陆地区在2011年娱乐及媒体支出达1090亿美元,超越德国成为世界上第三大娱乐媒体市场。

 

  普华永道中国娱乐及媒体行业主管合伙人唐徽女士表示,预计中国未来娱乐及媒体行业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2%,其支出在2016年将达到1925亿美元。

 

  业内人士表示,中国娱乐及媒体市场的发展,除了与强大的经济增长与政府的大力支持有关,2011年资本对文化产业的青睐也对行业发展有着重大推动作用。根据投中 CVSource统计,2011年至今,共有15只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设立,总募资规模达381.5亿元,平均单笔基金规模达25.43亿元。

 

  互联网广告将快速增长

 

  根据普华永道昨日公布的报告,2011年有13个国家的娱乐及媒体支出超过250亿美元,其中美国为4640亿美元,日本为1930亿美元,中国为1090亿美元,德国为990亿美元。

 

  “中国在2011年超越德国,成为世界上第三大媒体及娱乐市场,”唐徽表示,“在处于娱乐及媒体行业领先地位的国家中,中国将会是增长最快的。我们预计中国未来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2%,娱乐及媒体行业支出在2016年将达到1925亿美元。”

 

  其中,普华永道报告还指出,到2016年止,中国的广告支出预计将以14.6%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716亿美元,而消费者与终端用户支出将以9.9%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782亿美元。

 

  “互联网广告将会是未来5年增长最快的领域,预计以32.1%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普华永道中国娱乐及媒体行业合伙人潘振宇对 《每日经济新闻》表示。

 

  普华永道另一名娱乐及媒体行业合伙人江小蘋也指出,就电影娱乐总体收入而言,中国在2011年以27亿美元的金额位居亚太地区第三大市场,仅次于日本和澳大利亚。单就电影票房收入而言,中国已经在2011年超越澳大利亚,成为亚太地区第二大票房市场 (20亿美元)。新的多放映厅影院正在拉动观影人数,这一趋势在未来五年将会继续。

 

  “在电影娱乐方面,我们预计中国将以22.1%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快速发展,于2016年达到74亿美元的规模。2013年中国将超越澳大利亚成为在亚太地区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市场。”江小蘋对记者表示,“我们预计到2016年中国将会拥有6万块屏幕,是2011年总数的6倍多,这将在未来五年推动中国的票房收入以超过20%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

 

  此外,报告还指出,受到网络游戏市场强劲增长的支持,中国将会是视频游戏行业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而2011年中国互联网接入消费支出达241亿美元,成为亚太地区第二大国家。

 

  文化产业受资本青睐

 

  2011年中国娱乐及媒体支出超越德国,成世界第三大市场,业内认为除了与强大的经济增长与政府的大力支持有关,2011年资本对文化产业的青睐也对行业发展有着重大推动作用。

 

  投中集团分析报告认为,“在国家政策的积极导向下,文化产业中比较具有投资价值的影视音乐、动漫、传媒出版以及与文化产业密切相关的互联网领域在产业链中的投资价值将得以体现。”

 

  与此同时,媒体、娱乐等文化产业 ChinaVenture投中集团旗下金融数据产品CVSource统计显示,2011年至今,共有15只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设立,总募资规模达381.5亿元,平均单笔基金规模达25.43亿元。此外,2011年文化产业企业上市规模达到5年来最高值113.53亿元,仅有一家光线传媒(300251SZ)A股上市,其余6家均赴海外上市融资。201183,北京光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挂牌上市,发行股票2470万股,每股发行价为52.50元,共募集资金约14.39亿元的案例是今天文化产业企业上市规模较大的一起案例。

 

  投中集团分析认为,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文化产业的投资价值将会不断凸显。(作者:戴榆 凌建平)

 

 

(编辑:秦韵)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