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新闻 >
温州非遗保护:行得快 做得实 叫得响
发布时间:2014/12/3 8:59:00    新闻来源:中国文化报

  浙江温州是一座充满活力的沿海开放城市,是一座商业气息浓厚的时尚之都,更是一座历史文化浓郁且弥漫着传统韵味的江南小城。在温州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温州的文化也越来越以独特的姿态绽放着绚丽的光彩。


  近年来,古老而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温州一张夺目的文化名片。作为“百工之乡”,温州的传统工艺美术积淀深厚,技艺精湛,品种繁多,内容丰富,令人叹为观止;作为“南戏故里”,温州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戏剧资源,是浙江省首批“传统戏剧之乡”,拥有11个省级以上传统戏剧项目,并有10多个剧种在温州民间传承着,活跃着,每年演出3万场次;作为“民俗基地”,温州相对完整地保留了当地的文化习俗,历史的变迁中,中原文化南迁又为温州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千年积淀、开放包容,各种民俗碰撞、融合,形成了当今温州独特多元的民俗。而行得快、做得实、叫得响的温州非遗工作,也得到了诸多赞许。


  温州市现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4项,国家级非遗35项,省级非遗136项。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名录保护体系,形成了较为规范的保护制度,先后出台了《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已经评审了八批769项温州市级非遗项目、三批141个市级非遗传承基地、三批618位非遗传承人,并对传承人评审制度做出了突破和创新。


  近年来,温州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规模较大的非遗馆,推出了以项目、传承人、基地为抓手的“非遗守望行动”,开启了以“点单式”和“长效式”相结合的“非遗进校园”模式,开辟了产、销、展相结合的“非遗广场”,建立了强有力的非遗志愿者团队,形成了“魅力温州 活力非遗”的保护模式。


  非遗馆--打响温州的非遗名片


  今年12月,正值温州市非遗馆开馆两周年。两年前,温州市非遗馆正式开馆,8300平方米的非遗馆有着160多个非遗项目、1000多件展品,包括10余个分展厅,还有古戏台、“百工一条街”、互动区等。展品丰富,涵盖多种门类,又以传统美术技艺类为主,凸显了温州“百工之乡”的特色。


  非遗馆开馆两年来,新老观众不断。民俗学家刘魁立曾两次参观温州市非遗馆,他称,温州市非遗馆是一个丰富的、典型的、富有情感的非遗馆,展品琳琅满目,让人流连忘返。


  “看完温州市非遗馆,改变了我一直以来对温州的认识,原来以为温州商业气息浓厚,没想到温州的城市文化很有底蕴,温州的非遗资源如此丰富。”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的代表在今年10月参观温州市非遗馆后表示。两年来,温州市非遗馆已经接待了来自吉林、北京、江苏等地的考察团100多个,其中不少单位是专程前来考察的。如今,温州市非遗馆已经成为温州文化的一个展示窗口和温州非遗的一张名片。


  陈承铭是温州市非遗馆的常客,两年内到非遗馆不少于20次。他说:“走进非遗馆,犹如走进了一座非遗的宝藏,更犹如翻开了一页页温州非遗的百科全书。它是温州人的文化积淀,智慧结晶,它蕴藏着传统文化最深的根源,是温州的精神家园。”


  除了展品上的丰富、精致和特色,其活态的运行方式也是温州市非遗馆的一大亮点。温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吴东说:“非遗馆作为承载历史文化的场所,不仅是地方非遗资源集中展示的空间,更是非遗项目活态传承的基地。非遗馆活态展示是非遗馆区别于博物馆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非遗本质特性的一种体现方式,更是非遗馆保持生机的一项重要载体。”


  为此,温州市非遗馆先后推出“百工一条街”现场技艺展演和“非遗学堂”。每个周末,都有10多位传统美术技艺类传承人在非遗馆“百工一条街”创作室现场创作,每月都会将项目和传承人进行轮换,每年都有100多位传承人进入非遗馆进行展示。今年“文化遗产日”,馆里举行了一场“百人百工百技”大展示,选取全市103位传统美术技艺类传承人,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现场创作,场面极为壮观。


  如今,很多观众会赶在周末过来看传承人现场创作,他们觉得看现场创作比看实物更有意思,可以知道如此精美的工艺品是如何制作而成的,还可以和传承人聊天,了解展品背后的故事。对于传承人来说,到非遗馆展示已经成为一种乐趣。“跟同行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切磋技艺,和观众交流有时也会增加灵感,看到观众对竹丝镶嵌有兴趣,我就更有创作激情。”浙江省级非遗项目竹丝镶嵌传承人张锦达如是说。


  而“非遗学堂”是温州市非遗馆开设的公益学堂,主要针对学生群体,开设剪纸、米塑、泥塑、瓯窑、南拳等学生感兴趣又易学的项目课程,邀请传承人到非遗馆教学。


  今年暑假,温州市非遗馆在“非遗学堂”的基础上推出了“非遗夏令营”,开设了8期16个班,共有600多名学员,每期一周时间,设置6个非遗项目。经过传承人细心传授一个半天,观众就能做出一个简单的剪纸作品或米塑作品等,孩子们非常喜欢,非遗馆常常会成为孩子们欢乐的海洋。


  “点单式”和“长效式”结合--非遗进校园的新模式


  今年11月,温州市非遗中心向温州市各学校开出了一张独特的“菜单”--非遗图片巡回展30场、“非遗学堂”80节、非遗现场技艺展示35次、传统戏剧进校园10场……非遗菜单开出,不到两周全部被“订购”。“非遗进校园”的场面十分感人,孩子们围着传承人不肯离开,对木偶戏的表演看得如痴如醉,对传统美术类的非遗作品爱不释手。温州市教育局体卫艺处处长朱向军说:“非遗作为学校地方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各校师生青睐,通过‘点单式’服务让各学校结合自身特点各取所需,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深受各学校欢迎。”


  在推出“点单式”服务的同时,把非遗馆作为各学校的春秋游基地,学校师生对非遗越来越熟悉并感到亲切,“非遗进校园”工作得以顺利推进。在今年举行的温州市首届非遗进校园论坛上,全市有40多所学校参加,其中12所学校作典型发言。在前不久结束的第二届温州市非遗征文大赛中,组委会共收到征文400多篇,其中学生的文章占了近90%。


  选择有代表性的、条件成熟的学校建立非遗教学基地,是温州市“非遗进校园”长效机制的一种做法。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早在2005年就把瓯塑、瓯绣等非遗项目引入课堂,另外还专门编写教材、申请专利,开辟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之路。该校瓯塑教学领头人郑央凡老师说:“瓯塑是温州一项古老的民间工艺,我希望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人们所熟知、喜爱,培养出更多薪火相传的火种。看到越来越多的学生们对瓯塑这门古老技艺的投入和坚持,看到学生们不断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并走向市场,我感到特别欣慰。”经过近10年的努力,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已培养出500多名瓯塑学生,其中能独立完成瓯塑作品的学员有50名,创作出500多幅瓯塑作品,并构建了较好的销售网络平台。


  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又是一所将“非遗进校园”作为长效机制的代表性的学校。学校开设了细纹刻纸、黄杨木雕、瓯绣、瓯塑、泥塑等非遗课程,有专(兼)职工艺课老师13人,学校先后投入70多万元用于设备采购和人员培训,设立了教学场地、展示馆1000多平方米。“经过近10年的尝试,我校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并看到了成效;我们将把非遗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长期坚持下去,这不仅传承了温州的非遗,也使残疾孩子们学到了一门技能。”该校校长李科说。


  非遗志愿者--温州非遗保护的新生力量


  今年5月,温州市非遗中心通过媒体公开招募非遗志愿者,招募条件尤其强调要“对传统文化有兴趣”。一周之内就有100多人报名,最后80名志愿者从中脱颖而出,其中中坚力量在30岁至40岁。招募这批志愿者的出发点是希望从原来流动性较强的大学生志愿者过渡到相对稳定的社会工作人员,用“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把大家凝聚在一起,为温州的非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5月下旬对志愿者进行上岗前培训后,6月“文化遗产日”当天,“温州市非遗志愿者社团”正式成立。为了拓展知识面,提高业务技能,温州市非遗中心给志愿者社团每两个月安排一次主题讲座。


  志愿者的举动不断给温州市非遗中心带来惊喜和感动。他们用心学习温州非遗知识和地方传统文化,把《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翻了数遍;他们主动挑战自我,到非遗馆进行讲解,到学校开设宣传温州非遗的小型讲座;他们精心设置活动时间表,在每个周末自觉、主动去非遗馆值班、讲解,甚至在国庆节假期也不例外。


  最可贵的是,在温州市非遗志愿者中间形成了一种积极奋进的学术氛围,大家经常会围绕着一种非遗项目的历史、技艺展开讨论,会围绕着一个历史事件展开热议,会把生活中的很多东西与非遗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会定期设置业务考核,套用他们的话是“踢馆活动”,即讲解组30多人每人轮流讲解,把8300平方米的非遗馆讲解一遍。他们的口号是“学习非遗,宣传非遗,享受非遗”,这也是这支团队的真实写照。大伙儿认真好学,热爱非遗,珍惜友情,已经把非遗、把这个团队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温州市非遗志愿者社团常务副团长王绍建说:“自从非遗志愿者社团成立后,有着共同的非遗情结,有着共同的文化坚守,有着共同的热爱、期待与梦想的我们就有了自己的劳作舞台与精神家园。一次次的活动,使我见识了伙伴们的善良与真诚、热情与才学,使我深知自身的不足……”


  温州市非遗中心业务部主任江天艳经常对志愿者们说:“有你们真好!”11月初接到一批300人的参观团队,一时间需要10个讲解员,这个消息在微信群发布后,不到10分钟10个讲解员报齐。江天艳说:“从内心深处感到这批团队的可贵之处--谦逊、好学、团结、敬业,有了他们心里感觉很踏实,他们是温州非遗保护队伍中一支强有力的生力军。”


  非遗广场--温州非遗交流的新平台


  今年10月26日,温州非遗广场落成,汇聚了温州32个非遗项目、50多家文化企业。温州非遗广场总面积1.2万平方米,包括两大创作区、两大展销区、两大配套服务区和两大交易区等。非遗广场旨在重点打造温州非遗传承平台、非遗创意设计平台、非遗展示交易(电子商务)平台、非遗项目传承弘扬平台、非遗人才技艺提升平台、非遗品牌策划服务平台、非遗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七大平台。非遗广场不仅是大师的创作生产交易基地,也是温州非遗传承人的集聚地。这里销售的产品多层次多方位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既有最原始的、最传统的非遗产品,又有在保留非遗核心技艺基础上通过创新开发出来的非遗衍生品;既有国家级传承人、名家们的精品,又有年轻一代与时尚生活相结合的创意作品。


  国家级非遗项目瓯塑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周锦云在非遗广场拥有一个700平方米的瓯塑工作室。他说:“这些年来,瓯塑的市场需求在不断增大,传承状况较好,入住非遗广场后,瓯塑将会开辟新业务,做时尚创意型的礼品,把瓯塑更好地融入生活,推向市场。”


  浙江省级非遗项目温州石雕传承人陈顺德介绍,入住非遗广场,不仅能够展示自己的作品,也给自己提供了一个销售平台,这也将对温州石雕的传承和推广起到积极的作用。


  吴东表示,温州非遗项目极为丰富,传统美术技艺类尤其突出,非遗广场的建成弥补了温州一直以来没有一个专业的、集中的非遗产品交易市场的空缺。非遗广场将以“品牌策划、科技创新、区位优势、产业链完整”四大亮点为引擎,提升民族文化艺术形式,推动非遗文创品牌发展,搭建产品信息交易平台,展示温州非遗创新理念。


  温州的非遗不仅是精彩纷呈的,还是活力四射的。温州市政府正以各种方式,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借助载体,让非遗更好地融入生活,让传承人更积极地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让民众更快乐地体验到非遗的魅力。让人人都知道非遗,都珍爱非遗,让非遗真正活起来,让传统的非遗与当下的时尚生活紧密结合,让非遗成为美好生活的一部分,这正是温州非遗保护的宗旨和努力方向。(阮 静)
 

 

(编辑:曹越  实习编辑:汪诚)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