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
[特别报道]商标法:立足30年,关注新趋势
发布时间:2013/4/28 9:44:00    新闻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1983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下称商标法)正式实施,30年来我国商标事业步履坚实、足音铿锵!

  值此第13个世界知识产权日来临之际,本报将沿袭过去一年间对于中国商标法制进程脉络的梳理工作,以“立足30年,关注新趋势”为主题,推出商标法实施30周年特刊。

  本期特刊将以中国商标产业界具体发展事实为基础,对业界近年来表现出的多重具体发展趋势予以关注,希望以此引领读者了解30年来中国商标法制建设辉煌成就的同时,就其未来的发展前景予以展望。

    商标战略落到实处

  20086月,国务院颁布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作为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商标战略也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春江水暖鸭先知”。商标战略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使创新主体对商标运用与品牌建设有了切身的体会。随着一批以海尔、联想、格力、波司登、奇瑞、阿里巴巴等为代表的不同领域的优秀民族品牌相继崛起,企业商标战略的制定与实行已成为产业界共识。

  探索之路难免曲折。长期以来,一些市场主体对商标战略的理解存在误区,往往将其与品牌战略机械地对等起来,希冀以广告宣传、营销活动等方式迅疾提升品牌知名度,从而实现既定市场战略。但由于对商标战略与品牌战略的差异性理解与预判不足,忽视了二者转换与对接的渐变过程,引发了一些商标纠纷。

  近10年来,“海尔”英文商标遭遇海外抢注、“联想”全球换标、张裕“解百纳”争议数载、香港内地两“荣华”之争等诸多备受关注的典型事件或案例,都反映出其间市场主体对于商标战略的理解与运用存在偏差;其中还呈现出品牌知名度越高,商标纠纷风险越高、解决成本越大等特点。

  由此可见,市场主体对于其商标战略的规划不能简单地被其品牌战略所掩埋,其中的基础性注册、监测、维护、保护工作,以及常态化的体系制度建设和危机处理机制建设应同步甚至先行于品牌战略的部署与实施。在此基础上,将商标战略延伸至品牌战略层面,方能保障企业健康成长,从而完满地实现市场战略预期。

  面对未来的发展,可以预见,在中国商标产业界下一个发展周期,在自上而下的引领与示范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将更加明确商标战略的重要意义,并将其作为市场战略的基本要素。

    证明商标大有作为

  当下,以食品安全问题为代表的产品(服务)质量问题备受广大消费者关注。证明商标作为对某种商品或服务具有检测和监督能力的组织所用的商标,其证明商品或服务的原产地、原料、制造方法、质量、精确度的作用,在解决上述问题上具有天然的优势与可能。

  证明商标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原产地证明商标,证明商品或服务本身出自某原产地,是一种地理标志;另一类是品质证明商标,是证明商品或服务具有某种特定品质的标志。其中第一种类型以广大消费者熟知的“库尔勒香梨”“章丘大葱”和“盱眙龙虾”等为代表;后者则以“真皮标志”及“绿色食品标志”等为代表。

  证明商标的法律意义及市场价值不言而喻。由具有监控能力的组织注册管理商标,将之置于法律保护之下,可以使经营者、生产者能够按照规定的条件生产商品、提供服务,保证商品与服务特定品质;同时,证明商标用来保证所使用商品的特定品质,将有利于企业向市场推销商品,并有利于消费者选择有质量保障的商品。

  我国证明商标尤其是原产地证明商标注册量于近年来呈快速增长趋势。随着我国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和品种的丰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在我国从最初“养在深闺人未识”变成了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王牌”。当前,各地政府及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均在积极培育、引导当地具有特点的农牧类型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注册与管理应用,并被视为商标兴农的重要举措。

  随着证明商标在管理与推广层面的进一步规范与成熟,可以预见,未来一个时期,证明商标的价值将广泛受到消费者认同,并因此大放异彩。

    网络侵权纠纷高发

  作为一种最具效率的传播方式,互联网的天然属性决定与其有关的商标侵权及不正当竞争现象将在未来呈现高发趋势。作为反映在当前时空背景下的重要表现形式,企业网站广告、电子商务交易、搜索引擎关键字等仍将演化出多种类型的具体案例。

  与传统产业领域相比,由于互联网产业广泛存在着网络效应、消费者粘性、创新发展迅速、影响范围广泛、传播速度极快等现象或者特点,导致互联网产业领域的竞争问题与其他领域有着明显的独特之处。在应对互联网领域的竞争问题时,往往不能完全套用传统的分析方法和规则,需要某种程度的创新、变通和发展。

  与此同时,由于互联网领域产业规模的扩张和集中程度的加强,商标侵权及不正当竞争在此领域呈现出多发趋势,需要及时予以规制。特别是近年来,涉及互联网领域的竞争问题日益突出,新难、复杂案件频发。正因如此,对互联网产业领域的商标侵权及不正当竞争问题的关注就显得愈加重要和迫切。

  今年是我国商标法实施的第30个年头,新一轮的商标法修改也正在酝酿之中。我们期望随着相关法律规范的相继出台以及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在应对互联网侵权高发态势的同时,有效实现保护知识产权与促进网络产业发展的双重价值目标。

    反假冒机制系统化

  假冒一直以来都是消费者和商标权利人困扰的问题。作为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任务,打击假冒伪劣商品亦是当前一个国际性的难题。

  近30年来,我国已相继出台并实施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并在刑法中设立了专门章节就知识产权犯罪进行了规定,为反假冒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与此同时,我国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打击制售假冒伪劣的工作,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和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的意见》在201111月的出台,更为打击假冒伪劣商品提供方向。

  良性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与诚实信用的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将有助于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我们有理由相信,天时、地利、人和的三位一体,在中国商标产业界下一个发展周期内,结合相应技术手段与机制保障的反假冒体系有望进一步形成。

    老字号品牌迎新生

  由于诸多历史遗留问题,一直以来,我国老字号品牌整体表现还不尽人意。老字号是“金字招牌”还是“鸡肋”,问题的答案只在一线之间。在各地政府部门相继出台扶持老字号的政策的当下,作为最具文化底蕴与溢价可能的老字号品牌,将吸引众多有识之士进行深度开发。

  当前,体制不灵活、包袱重、人才断档或流失是中华老字号集体面临的困惑。但归根结底,资本市场关注的缺失以及成熟营销团队的缺位将阻碍中华老字号品牌的复兴。

  值得一提的是,201011月,北京名牌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宣布:“王老吉”品牌价值评估为1080亿元。抛去该品牌所处纠纷不谈,一件近200年历史的老字号品牌重新焕发生机并细分出一个崭新的产业,这样的案例令资本市场感到鼓舞。

  作为品牌而言,拥有先天历史传承与文化积淀的中华老字号,具有普通品牌难以比拟的市场号召力与溢价优势。放眼全球市场,目前世界知名奢侈品阵营中,大多数品牌均为各国老字号品牌。

  可以预见,中华老字号品牌阵营是一座有待深度开发的品牌宝矿,其价值势必会在未来一个时期内获得整体重估。

    商标业务逐步细化

  对于商标服务机构而言,目前单纯的商标代理业务已经难以满足商标权利人的业务需求。与此呼应的是,恶意竞价式的商标代理机构客户争夺战,亦随着行业的数次洗牌成为过去时。

  近年来,在一批专业知识产权法律服务公司的不断实践探索下,商标法律服务成为了新的业务制高点。随着更多知名律师事务所的涌入,第三方服务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与此同时,广大商标权利人在商标服务选择上已经不满足个案需求,其更大程度上需要有专业机构参与其整个品牌战略的各个环节。

  在这种背景下,细化的优质服务能够满足市场上的当前此种供需矛盾,已成为未来一个周期内商标服务机构业务再次细分的源动力,并将决定该市场领域谁能站得更高、走得更远。

    行业迎来人才大潮

  商标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是商标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2013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推进计划》指出,要实施“百千万知识产权人才”工程,开展百名高层次人才培养人选的考核工作,继续加大对千名、万名专业人才的培养。

  在人才数量上相对匮乏的知识产权行业,无论企业还是知识产权服务机构都深刻明晰专业人才的重要意义。利好的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法律人士及莘莘学子逐渐了解并热爱上知识产权事业;与此同时,随着近年来各大高校知识产权学院的相继成立,一批专业性人才即将崭露头角。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对于知识产权认知程度的不断提高,企业已尝到商标的甜头和价值,体会到其间的玄妙,已乐于在商标人才建设上加大投入。对于第三方服务机构而言,新的利润增长点可以反哺人才的培养,从而实现人才与业务的可持续性发展。

  可以预见,随着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的提升及进一步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未来,中国商标界将迎来真正意义上的人才潮。

    商标话题深入人心

  近年来,有关商标权保护的话题在屡屡引发社会公众的热议,进一步强化了对社会公众知识产权意识的教育。

  在热点商标事件中,社会公众以更积极和理性的态度行使话语权,其不仅仅参与对个案的讨论,而是贯穿于商标权保护的理性思考。

  商标的热点话题正深刻影响着人们对商标法律法规知识的认知,启发人们对市场经济与法制社会基本原则的理性解读。各界对商标事件见仁见智发声,有效地提升了整个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

  小商标引发的大话题。让每一个普通公众都可以在平台上表达自己的看法,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商标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关注到参与,这背后折射出知识产权意识的深入人心。(商标周刊编辑部)

 

 

(实习编辑:白逸群)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