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了《全球创新指数》中的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排名,我国的深圳-香港-广州集群首次超越日本的东京-横滨集群,跃居全球第一。(点击了解此前报道)
记者了解到,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是通过分析专利申请量、科学论文发表量和风险资本活动而得出的,揭示了发明人、研究人员和初创企业蓬勃发展的地区。换句话说,顶级的科技创新集群是全球最瞩目的创新高地。其实,深圳-香港-广州集群的崛起并非偶然。回顾历年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可见,2020年至2024年,这一创新集群已连续5年居全球第二,直至今年登顶。
那么,为什么深圳-香港-广州集群能够登顶创新集群榜首?这片大湾区热土何以汇聚如此强劲的创新动能,一跃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
答案,就藏在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知识产权“全链条”发力的生动实践里。
Part.1

构建政府搭台、企业获益的创新环境
“深圳在全国乃至全球科技创新领域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党组书记、局长蔡英权向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介绍,近年来,深圳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在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全方位深层次建设“创新之城”。
2024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2236.6亿元、增长18.9%,连续9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已连续21年居全国城市首位;网络与通信、软件与信息服务、数字创意、低空经济与空天、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等产业的9件专利获得第二十五届中国专利奖金奖;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2.3%,科技创新动能澎湃有力。
在这背后,是深圳在构建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系、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打造全门类服务等方面的不懈努力。
记者从深圳市知识产权局了解到,深圳构建了国内领先的综合管理体系,升级优化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制度,实施专利、商标、版权、商业秘密、地理标志等知识产权工作一体化管理;持续推动政策、资金、人才等创新资源更多向企业布局,增强市场主体参与创新的意愿和能力。
同时,深圳营造了政府搭台、企业获益的创新环境,围绕包括网络与通信、智能机器人产业等在内的“20+8”产业,大力实施优势示范企业培育、产业专利导航和高价值专利培育三大工程,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2024年,深圳专利授权量24.19万件,连续7年居全国首位;“20+8”产业国内发明专利授权总量同比增长17.75%。
催生强劲创新动能的同时,深圳也在构建权属清晰、流转高效的转化运用体系,依托深交所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深圳河套)国际转化试点平台等,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知识产权创新联合体,加快构建具有深圳特色、服务产业发展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2025年上半年,深圳专利出让及受让2.5万件次、许可及被许可8758件次,稳居全省第一。
此外,在推动知识产权金融创新方面,深圳推动深港跨境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N+1”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落地,发布全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品清单和保险产品清单,推出全省首批数据知识产权服务信托项目,解决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低空飞行等重点产业中小企业融资难题。2025年1月至7月,深圳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272.94亿元;累计发行总规模236.686亿元的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惠及企业1631家。
Part.2

推动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发展
“香港创科上游生态越趋蓬勃,知识产权贸易的市场潜力庞大”,香港特别行政区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此前介绍,香港已提出多项措施,加快推动香港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的建设。例如推行专利盒税务优惠,将专利所产生的合资格利润的税率由16.5%减至5%,鼓励各业界积极进行更多研发活动,加快推动创科和知识产权贸易活动。
同时,香港打造亚洲首个跨境IP授权平台——亚洲知识产权交易平台,推动创意版权交易,促进文艺创意产业化。
2024年底,香港生产力促进局成功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共同确认的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筹建机构。“香港将不断强化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的功能,继续助力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专员陈洁玲表示。
Part.3

以“示范”为关键词多点突破
“集群排名再进一位登顶全球,这背后,是广州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服务与人才五大领域的系统性布局与突破性进展。”广州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万众向本报记者介绍,2025年上半年,广州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754件,同比增长20.8%;截至今年6月底,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1.4件,创新“家底”厚实。
为助推创新成果加速变现,在产业服务端,广州面向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开展专利预审服务,让专利审查周期平均压缩90%以上,授权率提升至80%以上。在转化运用端,广州构建“通用+产业+高校”市场化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2025年上半年全市专利转让、许可次数达7242次,让技术红利持续为创新主体“供氧”。
同时,广州正以金融创新为企业创新“输血”。通过完善风险补偿机制、扩大合作银行范围,广州构建起“政府增信、银行放贷、机构服务”的知识产权金融生态。2025年上半年,全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规模达303.03亿元。
此外,作为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广州以“示范”为关键词多点突破,率先打造知识产权治理创新策源地、纠纷解决优选地等“四区”标杆;一体推进越秀、番禺、荔湾等六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示范试点县及广州开发区示范园区建设,广州开发区知识产权服务出口基地也在加速成型。
1+1+1>3!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的成功,不仅是三地创新实力的体现,更是大湾区开放创新生态的生动注脚。广州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万众表示:“未来,广州将持续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创新,推动科创集群向更高水平迈进,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贡献更坚实的力量。”(本报记者 孙雅曼)
你可能还感兴趣
点击:多项数据位居全国第一,“6个90%”的创新密码,诠释深圳速度!
(编辑:刘珊)
(中国知识产权报微信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