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新闻 >
会“说话”的GI|瓷器,China
发布时间:2025/8/20 9:06:00    新闻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微信

  在英文中,“China”一词大写意为中国,小写意为瓷器。历经数千年发展,瓷器已成为中华文明对外展示的瑰宝。2021年,中国的7个瓷器类地理标志产品入选中欧地理标志保护与合作协定互认互保名录,成为闪耀国际舞台的“文化名片”。我们聚焦这7个“瓷娃娃”,细听他们用绵绵瓷音奏响联通东西、贯穿古今的乐章。

图片

  龙泉青瓷

  嘿!我是龙泉青瓷,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别看我平时低调内敛,我可是东方青色的“代言人”。宋元时期,我便风靡海内外,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大明星”。无论我的出身是“哥窑”还是“弟窑”,我的传统烧制技艺天下闻名,还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如今,我不仅上得了国宴等重要场合,还借助文创联名、跨界合作,让年轻人也为我“打call”。

图片

  建盏

  我叫建盏,来自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黑瓷明珠”说的就是我。早在宋代,我就是斗茶界的“顶流”,从宫廷皇室到布衣百姓,都喜欢用我来一较高下。进入新时代,我一边传承千年龙窑柴烧技艺,一边融合现代设计玩出年轻范儿。现在的我,品牌价值超过160亿元了哦!地理标志“双保险”的赋能,更是让我带着“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绝活惊艳世界!

图片

  德化白瓷

  或许你听说过有一种白叫“中国白”吗?说的就是我,德化白瓷。我不仅白如雪、润如玉,还透如绢。早在宋元时期,我就是“出海”的“硬通货”。进入现代,我一边借助现代科技推陈出新,一边通过产品创新走入寻常百姓家。地理标志“金名片”的加持,更是让我活力满满,以“1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6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陶瓷地理标志矩阵活跃在国际舞台上。

图片

  景德镇瓷器

  说起我的家乡江西省景德镇市,“千年瓷都”的美名享誉中外。青花瓷、粉彩瓷、玲珑瓷……博采众长一直是我的“座右铭”,不管我怎么变,“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始终是我的“招牌style”。过去,我乘着古丝绸之路的东风远赴西域,让中华文化走出去;现在,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自发来到我的家乡,了解中国瓷器的前世今生,让千年窑火越烧越旺。

图片

  当阳峪绞胎瓷

  我,诞生于河南省焦作市当阳峪村的窑火之中。太行山特有的制瓷原料,加上复杂严格的制作工艺,让我天生就气质不凡。我的身体由不同颜色的瓷泥“编织”而成,在窑火的炙烤下幻化出表里如一、内外相连的独特纹理。唐宋时期,我一度成为皇家御用贡品。可惜到了元朝,我因为战乱被人们遗忘在荒山野窑。如今,我重新走进大众视野,成为响当当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图片

  汝瓷

  嘿!你在看我吗?我是来自中原地区的汝瓷,肤色如雨过天青,面容温润如玉。烧制我的汝窑是北宋时期的五大顶流名窑之一,皇帝都得等着工匠把我家祖宗往宫里送。北宋末年,汝窑在战火中被毁,我传世的兄弟姐妹们不足百件。经过一代代研究人员和匠人的苦心钻研,我的传统烧造技艺又被成功复刻。如今,从“传统瓷艺”到“多元业态”的蝶变,我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图片

  醴陵瓷器

  我作为瓷器届的“流量担当”,身披醴陵釉下五彩“华服”,拥有从国宴重器到生活雅器的千变造型。可别以为我只有“颜值”,我的“内力”更是深厚:源自东汉的千年窑火不息,更在建国后被尊为“国瓷”,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如今,我不仅是年产值700亿余元的产业巨人,产品远销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更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新技术、新材料运用得心应手,“地理标志+文旅”“地理标志+展会”等模式玩出新意。守正创新,就是刻在我骨子里的“DNA”!

  (瓷器拟人形象均由AI生成)

 (言知工作室 薛佩雯 田伊慧 郭思源)

 

(编辑:刘珊)

(中国知识产权报微信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