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外贸“新三样”之一,新能源汽车是我国科技创新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企业扬帆出海、闪耀全球的一张“名片”。作为汽车制造企业,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奇瑞汽车)在面临新能源转型的关键窗口期,以“培育推广专利密集型产品”为目标,聚焦动力电池、智能驾驶等关键技术,通过深化产学研合作,强化自主实施能力,针对行业痛点问题开展技术研发及专利布局,构建了“技术攻关—专利布局—产品开发—市场推广”全链条创新体系。在该体系中,由企业提出市场需求,高校负责基础研究,科研院所开展中试验证,形成“需求链—技术链—产业链”闭环模式,实现市场需求、技术研发与专利布局精准匹配,打造出多款广受市场认可的专利密集型产品,为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技术奇瑞”品牌形象的深入人心,离不开一件件专利技术的支撑。“我们在2017年启动了第三代混合动力技术的攻关项目,联合合肥工业大学、江苏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组建了一支由百余名科研精英组成的攻关团队,集中力量攻克高燃效发动机、3挡 DHT变速箱等关键技术难题。”奇瑞汽车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汽车的混动构型设计、热管理系统优化等方面,奇瑞汽车累计提交全球专利申请300余件,构建了包括混合动力分配机构、控制策略在内的多个技术专利池。
谈起如何推动科研成果通过企业实现工程化应用,奇瑞汽车相关负责人打开了话匣子:“奇瑞汽车深知将先进的创新成果转化为工程化应用的重要性。”他介绍,每一位科研人员都期待能够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而奇瑞汽车正为他们提供了这样的平台。设立联合研发中心、共建实验室、举办科研成果转化对接活动……一项项举措让奇瑞汽车在技术创新的前沿阵地站稳了脚跟。
“实验室技术”虽然具备创新性和先进性,但距离产品实际落地应用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路程要走,对于汽车产业而言更是如此——即便是汽车上一个小小的零部件,工程化应用也意味着巨大的投入。汽车零部件单样品的试制费用往往就高达数百万元,这对于资金实力有限的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高昂的试制成本使得许多有潜力的技术无法顺利转化为实际产品。同时,汽车行驶安全关乎每一位司乘人员的生命健康,为了确保每一项装车技术的可靠,必须经过严格的验证,这也拉长了专利技术转化为产品的时间。以辅助驾驶系统为例,其路测过程需要积累非常多的行驶里程数据,才能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但如此漫长的验证周期,可能会导致专利权利有效保护期限被消耗,从而错失商业化的最佳时机。
面临种种挑战,奇瑞汽车探索形成了一套积极主动的应对策略:一方面,打造专利分级评估体系,将公司拥有的专利细致地划分为不同等级,通过科学合理的分类方法,将有限的资源优先且集中地投入到更加具有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的项目中,从而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另一方面,设立专项产业化基金,专门用于支持工程技术转化。这些举措不仅有效解决了资金问题,还加速了技术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产业化进程,为公司的持续发展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专利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距离到底有多远?这是摆在每一个创新主体面前的现实考题。这段距离或许隔着动辄数百万元的零件试制成本,或许隔着长达数年的验证周期,但是,像奇瑞汽车这样越来越多的创新主体,正以全链条创新体系搭建转化桥梁,以多元化合作破解资源困局,让这段距离不断缩短,直至铺平专利技术“驶向”市场的通途。(本报记者 赵振廷)
(编辑:刘珊)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