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新闻 >
三星挂号创新急诊?
发布时间:2014/8/27 7:39:00    新闻来源:本网综合

  每一次经济周期波动,都会有一批领先企业遭遇挑战。正如每一次新技术的应用,都会让一批无名小卒成长为巨鳄。

 

  拥有76年历史的三星,经历过朝鲜战争、多次国内政变、1997年全球经济危机、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亦赶上过制糖、电子、IT、数字技术的转型浪潮。

 

 

 

  三星有过成长之痛,但在历次挑战面前,不仅没有倒下,反而愈益强壮,它踩着日本企业的肩膀不断做大,直至摸到成长的天花板。

 

  中国已经成为亚洲经济中心,中国市场亦是全球企业必争之地。三星不断加重在中国的存在感,同时又遭遇中国竞争者的多重挑战。曾经的舒适水域正在变成红海,找到创新产品,创造新的蓝海,成为三星必须面对的挑战。

 

  从全球来看,由美国企业发动的互联网革命,正影响并颠覆很多产业。这是由新生产力发起的对旧生产关系的一场革命。如何适应乃至引领这场革命,而不是变成被革命的对象,亦是三星及同行的共同挑战。

 

  今年春夏,我深入韩国首尔三星集团总部采访,对话三星电子CEO权五铉、三星电子CFO李相勋等多位高管,深入梳理这家顶着多个“全球第一”头衔企业的成长基因。我们最为关注的是,这家让韩国人引以为傲的跨国企业,站在时代变迁的拐点上,其成功基因能否引领它继续向前?

 

  消费电子产业已进入智能硬件时代,互联网思维正对传统硬件思维产生颠覆式影响;在传统硬件领域,后进者加速追赶三星。前后夹击之下,三星如能超越自我,将成为全球硬件企业的样板。

 

 

  【三星所处时代分析:互联网思维】

 

  20145月,英国金融时报发布全球企业品牌价值报告书,Google位居第一,苹果公司第二,腾讯位居第14位,Facebook排名21位,三星电子排第29位,虽然其销售额遥遥领先于以上公司。

 

  去年11月,三星电子罕见地在首尔邀请全世界主要投资机构的400余名人士汇聚一堂,召开了一次“Analyst Day”活动,提出到2020年要力争成为全球前五名品牌。

 

  三星称,公司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开拓新市场、培养新业务,而不是守住现有的市场占有率。投资者最关注的是,在全球市场处于领先地位的三星电子,是否已经为这个多变的时代做好了准备。

 

  市场研究公司TrendForce的报告显示,2014年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环比上季度下滑5%,为近三年来首次下滑。当季三星手机全球市场份额同比下降了1个百分点,为31%。

 

  进一步的调查显示,市场对硬件的刚需正在减弱,软件和内容反而成为人们购买手机的重要理由,企业完全有可能根据消费者的内容需求定制出不同的产品。

 

  谷歌、亚马逊、Facebook等互联网巨头均以软件和内容为起点,现在它们都在做形态多样的硬件,如眼镜、平板电脑、手机和头戴式显示器甚至室内恒温器等。

 

  从技术和应用上看,硬件的世界逐渐演变为人与设备连接的结点。如何理解人类并实现其体验,成为设备制造的核心,而不是硬件制造的垂直产业链资源。这对以往单纯做硬件制造的企业来说,几乎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面对如此繁多的用户体验需求,究竟该重点制造哪类硬件产品?遭受硬件瓶颈和互联网冲击的不只是三星一家。

 

  63日,苹果召开开发者大会,却没有硬件新产品的发布。其实自2010年开始,苹果就没有推出任何有创新意义的硬件产品。面对下一代产品的抉择时,苹果的狐疑远超三星,这事实上是行业性的困惑与犹豫。

 

  业界的评价认为,苹果优于三星的地方在于,强大统一的iOS系统可以将所有苹果用户集合起来。在63日的大会上,苹果发布了HealthKit(健康)、HomeKit(智能家居)、CloudKit(云)三大平台,预示着苹果或将重心转移至软件和内容的服务上。

 

  资本市场的选择,是投资者用钱投票。在韩国首尔上市的三星电子股票市盈率为7.14倍,在美国上市的苹果公司股价市盈率达15.31倍,谷歌公司的股票市盈率达29.33倍(84日数据)。从投资者的常态逻辑看,同行中市盈率越高的公司越拥有未来。

 

  没有互联网内容的优势,大多数硬件企业活得并不如意。比如,受互联网电视的冲击,中国彩电行业利润率已从2.2%下降到目前的1.9%。而以经营用户为核心的中国小米公司估值已达300亿美元,虽然其2013年的手机销售额仅为50亿美元。

 

  预计2014年小米手机销量将达到4000万台,是2013年销量的2倍。在中国,小米已经成为三星在中低端智能手机领域最大的对手。

 

  据市场调研机构Kantar给出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4月份,小米在中国销量第二次超过三星。除了智能手机,小米还相继推出电视机、机顶盒、路由器等硬件产品,其成长势头已经成为业界无法忽略的一个亮点。

 

  小米公司的模式就是:从用户体验出发制造并销售多种硬件,以硬件为入口,通过提供软件和内容获得收益(用户ARPU值),同时也达到经营用户、获得用户数据的目的,分析用户数据、挖掘用户需求之后又可以推出新的硬件产品,如此循环便可获得硬件规模化的生态平台。

 

  传统硬件时代已经过去,用户时代来临。传统硬件厂家在选择进入一个新产品时,往往首先思考的是自己拥有什么样的产业链资源和技术能力,能够生产出什么样的产品,再决定是否进入。而具备互联网思维的硬件创业者首先萌生出一个改善用户体验的idea,再借助硬件和软件产品实现该体验,他们以创造体验为核心,以打中用户痛点为起点。

 

  在同行们看来,互联网对传统硬件思维的颠覆式影响,是三星面临的重大挑战。此外,在传统硬件领域,后进者向前奔跑的速度,亦令三星等业界巨头们的地位相对下滑。

 

  今年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销量排名前十中,已有六家中国企业。三星电子CFO李相勋曾表示,中国国内有八家左右的竞争对手,今后它们的发展,对应的战略是三星重点研究的课题,“也是我们比较担心的问题”。

 

  近日,IDC公布的2014年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相关报告显示,三星二季度的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份额从一年前的32.3%降至25.2%。而华为、联想的市场份额则分别从去年的4.3%、4.7%提升至6.9%、5.4%,列第三、四位。

 

  相对于创新能力和品牌影响巨大的苹果,近在眼前的三星,过去曾屡屡成为中国企业界学习并试图赶超的对象。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曾说:“苹果我们学不会,但三星电子可以作为我们的标杆。”如今TCL建立的包含高世代面板生产线的液晶垂直产业链,正带领着自己和中国显示产业向三星发起冲击。

 

  三星电子表示,三星今年一季度利润下滑的主要原因在于,LCD面板和OLED面板的利润比去年减少了1万亿韩元左右。李相勋称,电视需求下降,对LCD面板需求也是下降,而且在面板供给上,中国企业保持充裕的状态,导致三星利润下降。

 

  巨头们的挑战时刻,似乎就是赶超者的机会。从复制模仿产品,到复制整条垂直产业链,中国企业试图成为“超越三星的三星”。

 

  前有苹果、谷歌互联网企业,后有新兴的中国企业,夹击之下,三星无法忽略时代之变。

 

  【三星应对之策是如何失灵的?】

 

  在韩国首尔瑞草总部,三星电子CEO权五铉向《财经》记者坦承,三星已观察到软件内容影响硬件的变化,以及硬件企业经营用户的必要性。三星方面进一步的解释是,他们对软件和硬件的协同实际上有明确的规划,但其重点在于让用户得到更多服务,而不是必须从中获取利润。

 

  权五铉介绍,三星电子七八年前就已建立了负责开发软件内容的MSC部门,开始在全世界各大主要城市强化其内容服务,最近又新成立了软件中心。权在2012年就职CEO时,亦是特别强调了要加强三星电子的产品体验和软件竞争力。

 

  过去三年,三星电子完成的14笔收购中,有三四家是与软件内容有关的企业。三星电子也以更大的热情培养软件专业人才,到去年末,已经拥有约4万名软件人才,占三星电子28.6万员工总数的14%。

 

  但到目前为止,三星的软件布局还没有收获明显的成果。

 

  20145月,三星电子关闭了Samsung Hub内容商店中的音乐和电子书服务,只剩下教育、视频和游戏三大内容。2012年,三星曾收购网络音乐服务mSpot,并开发了自己的Music Hub服务。20133月,将其整合为Samsung Hub内容商店,面向用户推广。这款应用曾被作为拉动手机销量的一项举措,预装到Galaxy S4中。但在Galaxy S5中又没有预装该应用。

 

  三星电子解释说,今后,相较于过去的打包提供内容服务,三星将会以交替的方式,为消费者提供内容服务。这类新型服务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今年初在美国发布的Milk Music流媒体广播应用。

 

  在OS(操作系统)领域,三星亦面临类似不确定性。三星之前称,在数码相机和智能手表上采用三星自主开发的Tizen操作系统,并将于2015年推出同样采用该系统的电视机,开发者则从今年7月开始开发相应的应用软件。但是,原计划在俄罗斯首发的Tizen操作系统智能手机,突然被宣布延期上市。

 

  三星的最初规划是美好的:采用自己的操作系统,便可摆脱谷歌Android的限制,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软件平台,而那些售出的三星硬件产品即可被随时激活,所谓用户、所谓ARPU值都将一一实现。

 

  三星在内容策略上的摇摆和举棋不定,应是其无法达到经营用户的最大关键原因。另一方面,在不改变组织结构和自身基因的前提下,三星建立系统和平台也被证明无法达到目的。

 

  在自建系统方面,三星曾有过失误。2005年三星最先发现Android团队,却错失良机,将收购它的机会留给了谷歌;后来三星与英特尔联手发布Tizen系统,但又碍于Android系统的规模优势,不敢在Tizen领域更有作为。

 

  三星操作系统的开发与取舍历程,显现了硬件厂家特有的谨慎作风,在速度决定一切的软件创新领域,这种作风的延续很可能是一再错失良机。

 

  三星一直在探索自己与软件内容相融合的边界,但这个边界很难找。正如谷歌亦无法找到互联网与传统硬件产品的融合边界一样,如谷歌平板电脑失败了。基因决定生命的呈现。类似的情况在微软开发Surface时也曾发生。

 

  多位互联网人士认为,硬件时代形成的严密科层制及垂直的产业链优势,令三星很难学会用横向的平台思维去作出决策。

 

  三星经济研究院金财专务向《财经》记者坦承:“从垂直产业链上来说,我们有竞争优势,但是相对谷歌这种平台型公司,我们从弹性和柔软性上会有竞争劣势。”但他又强调,三星具备小规模整合的能力,比如说,两个设备,加起来会创造三个产品的价值,“如果我的产品很多,那么我们的组合非常丰富,我们在这方面会有竞争优势”。

 

  今年以来,三星电子仍然试图在平台方面发力,以反攻互联网。

 

  2014528日,三星在旧金山推出了一个开放型健康信息云平台,用于建立数码健康研究者的资料库。这是健康产业、移动设备、物联网、云计算结合的产物。三星还特意展示了一款手环式装置“Simband”,配置了尖端的生物感应器,可用来收集心跳与血压等健康指标。这些指标信息通过一个叫“SAMI”的软件平台进行分析,并由使用者个人直接管理。三星电子表示,将拨款5000万美元,资助第三方在这项装置上的研发。

 

  最近三星和英特尔等公司组成OICOpen Innovation Consortium),提出即使在运行系统和供应商不同的情况下也可以共享各终端信息的愿景。

 

  在智能时代的初期,三星虽然在OS方面未能占据主动,但是在即将到来的物联网时代,三星期望局面会有所改变。

 

  但对一个硬件公司来说,更现实的问题是,能否在下一代硬件研发领域率先突破并取得优势。

 

  在三星水原DMC大楼内,三星电子DMC研究所专务张宰秀向《财经》记者展示了可以根据光线强弱自动调节屏幕亮度的三星手机,在其旁边还摆放着一台没有此项功能的手机以做对比。随后,三星电子高管向《财经》记者演示了如何用手机监测心跳,并表示在下一代产品中可用汗来测血糖。

 

  在固有产品上的诸多微创新,并未阻止其他坏消息的到来。

 

  三星Display今年表示,在还没有确保大尺寸OLED面板有足够的市场需求之前,会把力量集中在研发上。业界则理解为,三星停止对大尺寸OLED面板生产线的投入。OLED为有机显示技术,显示色彩鲜艳、饱和度高,可做成如纸般厚薄的屏,可折叠、可弯曲,一度被认为是LCD的替代者。

 

  国美电器CEO王俊洲告诉《财经》记者,OLED电视薄、酷、炫,摆在卖场里总有人围观驻足,但购买者不多,价格偏高是一个重要原因。他认为,若OLED电视的价格更合理,市场需求会很大,三星停止投入应该是因为成本难以控制。

 

  在中国从事小尺寸OLED面板生产的维信诺副总裁吴延德支持这一猜测。他说,LG从一开始就坚定地认为,OLED一定会运用到大屏电视上,所以LG采用了白光+彩色滤光膜技术。

 

  三星采用的是RGB+LTPS背光的技术路线,这种技术在小尺寸面板上的良品率很高,但到了大尺寸面板上,良品率就大幅下降,导致生产成本极高。

 

  三星方面就此向《财经》记者回应称,目前的电视机市场趋势是,无论是三星还是许多日本企业,都在主推UHD(超高清)电视机。所以三星认为停止对OLED的生产投入是基于市场分析的战略保留。

 

  三星始终是现实主义者的化身,这个从复制模仿起家的快速市场占领者,对未来仍然没有把握,即便它已登上了数个产品市场份额的巅峰。这或许是其所有应对之策失灵的根本原因。

 

  但业界对三星的期待,已不止于现有产品的市场份额,而是要拥有未来。当其真正地站到第一的位置上时,三星需要承担起寻找下一代产品的重任,这也是三星可以继续拥有未来的关键所在。

 

  回顾昨天,曾经的业界第一也曾遭遇挫折甚至失败,微软和英特尔曾最有机会做移动系统、移动芯片,但机会让最不起眼的AndroidARM抢了去;诺基亚是最有机会做大智能手机的企业,但它选择了错误的Symbian系统和微软Windows Phone系统,最终倒在了竞争的路上。

 

  在做下一代产品选择时,这些业界巨头都有过失误。三星是会重蹈这些企业的覆辙, 还是会超越历史,成为其他硬件企业的榜样?(陈庆春 | 文)

 

 

找原因:

 

是什么导致了三星的“盛世危机”?

PingWest中文网

 

  现在,几乎所有人都看得出来,三星电子出问题了。

 

  这家消费电子巨头开始引起外界的担忧,是源于其最新一季度财报的暗淡表现。三星电子2014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公司营收为52.35万亿韩元(510.5亿美元),同比下降8.9%;净利润6.25万亿韩元(60.95亿美元),同比下滑19.6%。这是三星电子连续第三个季度出现营收下滑的情况,也是它近两年来交出的最差的财务报表。其中,公司的利润龙头——移动设备业务运营利润下滑达到30%。也就是说,问题很大程度上出在三星的智能手机业务。

 

  随后,一份来自数据统计和分析公司IDC的行业报告把三星推向了更窘迫的局面。报告显示,2014年第二季度,三星在智能手机市场所占份额同比下降了大约7%,出货量下降了3.9%。与此同时,三星也已经不再是这个市场的增长引擎:在排名前五的厂商里,只有三星的出货量出现了下滑,华为的出货量增长率甚至达到95.1%之多。

 

  甚至一则业界八卦也成了三星帝国“盛世危机”的注脚。路透社报道,有知情人士透露,财报发布前,三星电子移动部门有将近200名管理人员将四分之一的上半年奖金自愿退还给公司。

 

  三星对财报的差劲表现有着自己的看法。在财报中,三星特地添加了一段文字来解释财报表现不佳的原因:1)智能手机供过于求,在低端市场竞争激烈;2)中国市场消费者对4G产品的期待超过3G3)平板电脑产品的替换周期低于智能手机;4)营销费用超支;5)韩元升值。

 

  显然,连续几个季度的收入下滑无法用这些说法一笔带过。尤其是智能手机业务,来自行业中其它厂商的挑战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苹果的软件和云服务在硬件迭代中日臻完善,硬件厂商对产业链的整合能力已经完成了从功能机到智能机的升级,小米和Micromax等新兴厂商把原有的价格规则和渠道秩序打碎重建……而依靠迅速灵活的产品策略、强大扁平的产业链整合能力和疯狂的市场营销活动支撑起的三星手机帝国,面对这样的新风向,已经慢慢显露出了疲态。

 

  三星在智能手机制造领域的优势不言而喻。咨询公司Booz & Co.的高级合伙人Barry Jaruzelski在其《全球创新1000》报告中用“市场阅读型企业”来形容三星这种灵活的产品策略。他认为,三星属于一个典型的快速追随者,对竞争对手和其他公司在市场上率先推出的产品极其敏感,观察哪些产品获得青睐,然后快速跟进,推出自己的产品。而三星也确实是这么做的:iPhone问世后不久,三星便以开源的Android系统为基础对iPhone进行了“复制”,通过Galaxy系列手机(后来有了大屏幕高配置为主打的Note系列)在高端市场上与之竞争,用顶级的硬件配置成为了“高端Android手机”几乎不二的选择;而在低端市场上,三星采用了机海战术来提高出货量、扩大规模。

 

  三星模式的核心是三星的制造技术和供应链整合能力。三星电子中的半导体部门生产处理器、闪存和通信芯片,显示器部门生产显示面板,然后一同供给移动终端部门,成为手机的零件。以Galaxy S4为例,有媒体拆解测试后得出结论,其处理器、显示屏等关键零部件均由三星旗下业务部门供应,占总成本的63%。而且你还会发现,三星是为数不多的能够针对不同市场推出不同CPU、网络制式和ROM版本机型的厂商,这些都得益于长期以来三星在元器件制造和产业链整合方面的沉淀。

 

  少不了的还有其强大的市场营销能力以及与全球移动运营商的良好合作关系。这一切都是三星帝国得以登顶智能手机行业的基础。

 

  在功能手机时代和智能手机发展的初期,这些相较于其它手机厂商来说都是优势所在。但是,智能手机行业正在建立起新的规则,而这些规则正渐渐瓦解着三星这些安身立命的基石。

 

  你可以看到,无论是在全球范围内还是中国,软件生态系统、互联网和云服务几乎已经成为了智能手机的全部意义,单纯硬件设备制造商的生存空间日益逼仄。苹果正在围绕着iCloud进行一系列的用户体验和开发者支持的革新,并尝试与Mac电脑打通以增强用户粘性;Google从来都是一家彻头彻尾的互联网企业,GMS早已经跟随各种Android版本渗透进入了数亿用户的手机当中;Amazon更是将硬件定义看作了软件和服务的延伸……而三星目前所做的还只有一家传统手机制造商的“本分”,即通过硬件配置和频繁的市场曝光来取悦消费者,殊不知消费者的口味早已不再满足于此了。

 

  三星并非没有尝试过建立属于自己的软件生态。三星智能手机中默认运行的是TouchWiz用户界面,而且除了底层的Android开源协议和GMSGoogle Mobile Service)协议之外,三星还内置了自行开发的一整套软件协议和服务供用户使用;在Galaxy系列风靡全球的同时,三星还不忘开发自有的Tizen移动操作系统,尝试分担押注Android的风险。它甚至还涉水了一些互联网服务:比如Samsung Wallet,这是一款移动支付应用;它还与联合环球唱片在非洲发布了Kleek音乐服务……但正如你所看到的,这些努力基本上都以失败告终。

 

  三星原本的供应链优势也正在逐渐被抹平。撇开元器件的采购成本差异不谈,智能手机厂商对外部供应链的整合能力已经达到了相当成熟的程度——锤子科技这样的智能手机新兵算是个例,实际上,这个行业的主要玩家都在整合外部产业链这件事上完成了成长,走向了成熟。比如,你应该还记得iPhone 4发布的时候一机难求的盛景,但现在,最新版的iPhone已经可以第一批支持中国大陆这样需求量极大的市场了,甚至连小米4都能够在发布会后不久拿到。

 

  低端市场更有甚者。供应链整合的成熟,给了那些擅长以低价进行市场的竞争的企业以可乘之机。现在的三星,已经陷入了小米、华为、联想、Micromax等厂商一手掀起的价格战当中,背后还有联发科等廉价解决方案提供商的推波助澜,想要通过低端机型带来销量和利润变得无比艰难。

 

  “互联网思维”可能是让三星在低端市场陷入危险的最后一根稻草。起码从三星的重要市场中国来看,整个市场规则已经被小米彻底改变了——智能手机已经被围绕着操作系统重新建构了,低价的智能手机变成依靠压低利润来接入互联网服务的“入口”,通过电商直接销售给消费者的方式在渠道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但三星的低端手机几乎是被完全隔离在这个生态之外的——要知道,它们并没有像Galaxy系列那样受到三星的重视,普遍配置较低、运行卡顿、系统更新缓慢,硬件和软件体验往往落后于同价位的国产产品。

 

  从全球范围来看,一场殊途同归的浪潮正在酝酿当中,它的推动者正是Google。你应该还记得Google在今年的I/O大会上公布的“Android One”吧,它为低端的Android机型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目的就是要保证在“碎片化”和硬件条件不足的情况下保证用户体验的流畅性和一致性。Android One的首批合作伙伴是MicromaxKarbonSpice,它们都是重要的低端智能手机厂商,三星却不在其列。而这一切早在Moto Mobility还属于Google的时候就已经显露出端倪:想想Moto GMoto E两款手机,都是有着良好硬件基础和流畅操作体验的低价机型。

 

  硬件和供应链上与竞争对手的差异化越来越少,其制造优势在软件领域不起作用而导致无法有效建立起软件生态,这是摆在三星面前的核心症结。

 

  《福布斯》杂志曾经这样形容另一家消费电子巨头索尼的衰落:“在盛田昭夫之后,索尼的其他领导者像美国塑造的MBA一样,被训练成了产业策略的践行者。按照他们的思想,产品和新市场是第二位,第一位则是产量和生产,不管产品或技术是什么。他们的基本信念是,如果索尼拥有足够多的产量和足够低的成本,那么索尼终会胜出,不需要任何创新。”三星和鼎盛时期的索尼也确实有相似之处:出众的技术,强大的生产能力,以及几乎相同的商业模式。而你也很容易从手机行业中找到前车之鉴——产品线覆盖高中低几乎各个层次,有着强势的产业链整合和渠道能力,甚至收购了当年最大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Symbian OS,诺基亚依然归于尘土。

 

  至少从现状来看,三星还没有拿出自己不会成为下一个索尼或是诺基亚的证明。

 

 

爱屋及乌?

 

三星亚洲市场现危机:中印用户爱本土品牌

中国通信网

 

  《华尔街日报》报道称,有迹象表明,在亚洲两大增长最快的手机市场,即中国和印度,三星的领先地位正在减弱。这主要是由于,这些国家的消费者正转向本土品牌。

 

  位于香港的数据提供商Counterpoint科技市场研究公司周二表示,第二季度,三星不再是印度销量排名第一的手机厂商,而是被印度本土品牌MicromaxInformatics超过。后者的成立只有5年时间。

 

  另一家市场研究公司Canalys周二也发布数据显示,第二季度,Micromax在印度手机市场的销量份额为17.5%,高于三星的15.1%。不过如果仅考虑智能手机,那么三星仍处于领先。

 

  本周早些时候,Canalys表示,小米已超过三星,成为中国排名第一的智能手机厂商。第二季度,小米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为14%,超过了三星和联想,后两家公司的市场份额均为12%。第二季度,小米的市场份额增长明显。第一季度,小米和三星的市场份额分别为10.7%18.3%

 

  这些数据反映了对三星的不利趋势。上周三星报告称,第二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了20%。这是近3年以来,三星的季度利润首次出现同比下降。三星拒绝对最新数据置评。

 

  凭借积极的营销和品牌推广措施,三星仍是东南亚排名第一的智能手机厂商。不过根据Counterpoint的数据,过去一年中,三星在印尼、马来西亚和越南的市场份额均有所下降,这些市场的人口总和约为3.6亿。

 

  在菲律宾和泰国,三星仍领先于本土厂商,以及苹果等全球市场的竞争对手。不过过去一年,苹果在这些市场的份额有所增长。

 

  Canalys驻新加坡分析师杰西卡·郭(JessicaKwee)表示:“整体来看,在印度和中国,三星在低端市场面临很大的压力。”她指出,三星在这些市场主要面对着本土品牌的竞争,而这些品牌尝试提供性价比更高的产品。

 

  这些公司带来的竞争将继续给三星的盈利能力施压。第二季度,三星移动业务的运营利润率下降至15.5%,低于去年同期的17.7%。这是自2011年底以来该业务的最低利润率。

 

  造成这种局面部分是由于竞争,部分则是由于三星自身的问题。尤其在中国,三星遭遇了库存管理不善的问题,导致3G智能手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目前,中国消费者开始逐渐选择4G手机。

 

  Counterpoint的月度数据显示,三星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于今年2月达到最高点,随后稳步回落,并于6月份跌至约17%。联想和华为落后于三星的幅度也不是很大,两家公司均约为14%

 

 

高层问道:

 

 

三星副总裁或赴北京 商讨应对小米等中国厂商

新浪科技

 

  据韩国《朝鲜日报》报道,三星电子副总裁李在镕或将于本周赴北京召开高管紧急会议,目的除了配合公司开展节约成本活动外,更重要的是商讨如何应对联想、小米等中国厂商。

 

  媒体援引业内人士透露的消息称,李在镕最快将于本周内前往中国北京,在三星电子中国公司主持召开有关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紧急会议,总公司IT、移动(IM)部门以及中国法人的经理级(总经理、副总经理)以上管理人员将出席会议。

 

  据悉,在北京召开的紧急会议上将讨论去年年底开始提供LTE服务的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现状,以及凭借本月推出的“Galaxy α”和普及型智能手机“Galaxy S5 mini”等产品提高占有率的抢占当地市场方案。

 

  对此,业内人士称,李在镕此次来华“督战”味道浓重。据美国市场调研机构Canalys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智能手机制造商今年第二季度在中国市场上的占有率高达65%。尤其,联想、小米等市场占有率飙升,侵蚀了三星在华份额。

 

  此外,李在镕此行不会前往西安芯片工厂等中国国内其他法人或生产基地,只在北京停留一天或两天时间。

 

 

见招拆招:

 

三星中国期待:把三星中国变成“中国三星”

飞象网

 

  三星电子的目标是把“三星中国”变成“中国三星”。面对中国对手的步步紧追,这一任务对三星更为急迫。

 

  三星电子一直以来非常关注在中国挂牌上市的相关政策和动向。中国对于三星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

 

  2013财年,中国市场为三星电子带去了高达2545亿元人民币的净销售额,同比增长达80%。虽然中国市场(销售占比18%)仍比不过三星电子在美国(销售占比30%)、欧洲(销售占比23%)、亚洲及非洲(销售占比19%)的三大区销售比重,但其增长潜力已远远超越之前的新兴市场定位。

 

  三星电子副会长李在今年4月份在亚洲博鳌论坛上曾表示,全球智能手机的发展速度有可能会减缓,不会像过去七年那样继续增长,但中国除外,因为中国今年有三大运营商加速4G网络覆盖的任务,所以市场会继续推动智能手机的发展,未来不是两位数字,而是三位数字的增长。

 

  在此背景下,20146月,三星电子大中华区执行副总裁王彤取代李镇仲出任三星大中华区移动通信事业部总裁。

 

  为了实现本土化,三星正在探索既符合中国政府新的产业政策,又能实现企业在中国的再次腾飞的新战略。

 

  第一,三星将中国业务的重心由从前的简单组装制造业转向资本集约型的尖端技术产业,不断地扩大技术投资,大幅度强化在中国本土形成设计、研发、生产、营销、客户服务全产业链的布局。

 

  第二,三星在进入中国初期为了实现出口而主要将重心放在了东部沿海地区,如今将大规模增加对中西部地区以及东北地区的投资。

 

  最后,为顺应政府提出的在金融、文化、医疗、建设等领域全面展开深化改革的政策,三星也将把事业重点从以电子为主的产业布局扩大到金融、医疗、城市建设等各个领域。

 

  成为“中国的三星”

 

  “如果有人问我三星电子可以变成中国企业吗?我可以肯定地说可以。”4月下旬,三星电子CFO李相勋坐在韩国首尔瑞草总部大楼的会议厅,指着自己的头发说:“我们长得也一样。”

 

  李相勋向《财经》(博客,微博)记者表示,三星想要更大的市场,想要与13亿人口做业务。其实,从1992年中韩关系恢复建交,三星进入中国以来,中国市场之于三星的定位一直就是“第二本土市场”。

 

  三星电子副会长、CEO权五铉在首尔瑞草总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再次传达了会长李健熙的意愿,“会长告诉我们,中国是三星另外一个本土市场,我们也要为中国做出贡献,这是三星的目标,也是我们会长的目标。”

 

  副会长权五铉也强调说:“我们一定要成为为中国做贡献的企业。”

 

  三星中国的高层在与外界交流时总会屡次提醒:我们是中国三星,而不是三星中国。

 

  作为一个战略选择和管理能力极强的企业,三星对中国市场的定位从未变过。这与此前多家跨国电子巨头对中国市场的摇摆形成对比。多数业内人士均认为,索尼在很短的时间内被三星超过,很大原因在于其对中国市场的不重视。

 

  苹果公司最初对中国也表现出了犹豫不决,直到去年才开始与中国移动展开合作,这一谨慎有余的战略使其错过了最佳的市场占位时间。

 

  2013年,苹果手机在中国销量排名上仅位列第五,三星第一。2014年一季度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的小米手机以当季1040万部的销量已超过了苹果的900万部。

 

  据Strategy Analytics预测, 2014年中国市场便携设备的销售量将达到4.3亿部,全面赶超美国(1.63亿部)。

 

  三星对于这一趋势的清醒认识,明显优于许多同行。此前,苹果和索尼均在犹豫多年后,将中国列为与美国并驾齐驱的最重要市场,但显然为时已晚。

 

  目前,三星集团旗下已有23家公司进入中国,在中国的员工超过12万人,占全球总数的30%。三星电子在中国拥有13家工厂、7家研发中心和1家设计中心,国内研发人员达7000人,其中有4000人是在最近三年加入三星的。仅2013年,中国三星在深圳、西安新成立了3家研究所。原来中国是作为三星出口加工贸易的基地,现在从设计、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的体系都已转移到中国。

 

  新近进入三星集团核心领导层、亦是三星内部现任级别最高的中国籍高管王彤,今年初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中国市场已不是遥远的属于未来的新兴市场,而是当下最重要的市场之一。他也承认,早期三星亦将中国看成新兴市场,没想到发展如此迅速,但幸运的是,三星已做好了布局。

 

  在中国三星内部,三星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张元基要求员工用中文进行沟通,认为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这位来自韩国的高管现在基本能做到不用翻译便可与中国人沟通。这与从未在中国媒体面前大方亮相的苹果中国公司管理层相比,显得亲切了许多。

 

  不难看出,在几乎所有可以让外界感知的层面,三星都想表现得更像一家本土中国公司,这在同等规模的跨国公司里是少见的。

 

  本土策略与三星式管理

 

  王彤曾对媒体表示,本地化的最高境界,最终还是表现在人才、决策机制与话语权上。在三星内部所强调的便是,“中国的业务由中国人负责,让中国人自己研发产品、生产产品、销售产品,实现真正的本地化。”

 

  变化在三星中国悄然产生。原来各产品部门的部长均由韩国人担任,2012年开始,改为中国人担任正部长、韩国人担任副部长,中国人拥有业务决策权,韩国人只是辅佐其开展业务,内部级别上亦低于部长,有的甚至为次长。

 

  这种人事管理制度,也曾经历过融合期的阵痛。但该制度最终坚持下来,如今运营良好。

 

  中怡康时代市场研究公司副总经理彭煜与三星内部人员多有接触,他向《财经》记者表示,中国人更好解决中国人的问题,这是肯定的,这两年三星中国在冰箱、洗衣机等家电产品上增长迅猛,都与这些管理变化有关。

 

  据中怡康提供的数据,20141月-4月,三星冰箱中国市场销量同比增长21%,而外资品牌中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的西门子则同比下降10%;三星洗衣机销量同比增长19%,西门子则同比下降3%

 

  三星电子某位已经离职的中国员工称,三星白电在中国的目标是超过西门子成为外资品牌第一。他认为,三星会很快达成目标。彭煜与其观点一致。

 

  三星在中国彩电市场已稳坐外资品牌销量第一的宝座,高出排名第二的夏普近2个百分点。在整个中国彩电市场销量占比排名中,三星不抵中国品牌仅排名第六,但在销售额占比排名上已至第二,与位居第一的海信相差3个百分点。

 

  由于本土化做得较为彻底,三星对中国的政策与市场研究,也明显领先同行,并实质得益其中。

 

  201311月,三星携手中国移动首次推出了TD-LTE手机(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4G模式),也是中国首款TD-LTE手机。这不仅与三星拥有国际LTE市场经验有关,更重要的是其对中国政策的参透和迅速行动。

 

  当时三星在没有任何市场迹象情况下,便判断中国政府的推进力 TD-SCDMA频率技术的发展势头都不容小觑,从而就作出了决策。在没有任何LTE市场的情况下,三星持续对其投入。如今,中国手机市场的主要红利便来自3G4G的跃迁,且目前只有LTE制式。事后来看,业界不得不承认,三星的判断极为精准。

 

  多年来,三星在中国一直坚持两大策略:第一是新品上市要尽量做到中国市场与其他国家同步;第二是专门研究和开发适合中国消费者的产品。

 

  在国际同行里,三星也最早意识到,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一九法则”,即:10%为中高端用户,90%为中低端用户。作为市场导向型公司,三星通过不同价位和卖点的手机直击不同的目标用户群。在产品上从千元机到万元机的全面覆盖,并推出了覆盖三大制式的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三星在中国市场依旧能采取机海战术的支撑力在于其垂直产业链的整合能力,而这条完整产业链已然复制到了中国。其中包括,苏州的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以及西安5月份刚刚投产的10纳米级半导体存储芯片工厂,两者均代表着各自领域的全球最高水平。

 

  三星在中国执行充分本土化策略的同时,并未淡化三星固有的基因和文化。从本质上说,它仍然是一家基于韩国的跨国公司。

 

  有中国三星内部员工向《财经》记者举例,在三星工作,上一级领导只要朝下级说话大些声音,下级便会觉得很没面子。这便是地道的韩式管理风格,而在愈益崇尚美式管理的中国企业内部,老板与下级甚至可以指着对方鼻子大骂,过后相安无事。

 

  三星在中国执行“中国部长+韩国副部长制”,某种程度上亦是对其文化和管理的坚持,是一种更为成熟的管理平衡。索尼在中国未及三星如此发展迅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索尼过于极端的本土策略,过度依赖于本土团队,缺乏必要的管控,结果很多重要岗位均由中国人把持,总部失去了资源整合与内部协同的控制权。

 

  曾被写进诸多管理教科书的三星独有的“三角管理架构”,亦被完整地复制到中国。三星(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相当于三星集团向下的延伸,汇报给韩国总部的未来战略室,三星电子大中华区作为业务条线则直接汇报给三星电子韩国总部。因此,以家族核心为顶点,未来战略室与各产品执行层的职业经理人为两条线支撑,在中国同样形成了“三角管理架构”。该管理架构兼具超前的战略意图和较强的执行力。

 

  三星是一家看上去很“中国化”的企业,但管理文化却十分独特,个中取舍颇有深意。

 

  中国上市期待

 

  怀着在中国的远大抱负,三星把通过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市实现本土化作为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通过上市,实现与中国资本市场的深度交融,让公司更透明,获得更多中国投资者,同时也可以打通未来在中国的直接融资渠道,将募集资金在中国进行再投资,将收益与中国投资者分享,进而构筑覆盖研发、生产、销售、客户管理的全产业链式的业务布局。

 

  不过,与一些急于在中国融资的海外企业有所不同,三星短期内对在中国进行直接融资的渴望并不强烈。迄今为止,三星在华投资上百亿美元,主要是自有资金,部分是银行贷款。但从公司持续发展考虑,开辟银行贷款之外的直接融资渠道,也是必须进行的战略安排。那么,三星电子有可能在中国以某种恰当的方式上市吗?

 

  据悉,自2008年以来,证券市场有关监管部门针对引入优质境外企业在中国境内上市进行了论证和研究,在会计、法律、发行、上市、交易、结算等方面的重要技术问题已经得到充分讨论,在现行的法律监管框架下,技术难点得到初步排除。

 

  在此基础上,证监会前期已完成境外企业境内上市草案规则,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但尚无具体时间表。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金融市场也要相应提升国际影响力以匹配经济规模的地位。这需要中国的金融市场充分发挥资本支持的作用,进一步开放并逐渐实现与世界接轨。

 

  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已上升为中国的一项国家政策。20094月国务院发布公文,宣布到2020年将上海建设成国际金融中心。通过引入优质海外企业在上海交易所上市,将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目标的最终实现提供有力的支持。

 

  尽管如此,一度呼声很高的上交所国际板仍未落地,市场对海外企业上市或将分流市场资金有所顾忌。同时,人民币国际化尚在进程中,如何恰当地对境外企业在境内上市进行计价和资金管控,亦涉及较为复杂的金融监管协调。

 

  中国证监会相关人员回复《财经》记者称,国际板暂无消息。据悉,监管部门的一个关切是,境外企业在境内上市,会给不成熟的中国资本市场带来更多的泡沫,中国企业恐受挤压。

 

  从整体安排上看,上交所国际板的推出,应该视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程度而定。中国银行(601988,股吧)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曾表示,最优选择应是人民币资本项下完全可兑换,推出国际板;次优的选择是在海外成立一个以人民币计价的国际板市场,这对资本项下的冲击会小一些。

 

  三星内部分析认为,境外企业在中国境内上市发行股票的外部条件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熟。一些业界人士亦相信,对于三星等确实在中国有长期投资和发展战略的境外企业“优等生”,中国资本市场应予以特别考虑,而无须等国际板的整齐划一行动。比较好的方式反而是成熟一个,试点一个,局部尝试,再大规模推广。

 

  中国证券市场的规模已经跻身世界前列。2013年末,中国证券市场总市值达3.95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日本和英国排名全球第四位。过去几年间,中国证券市场的结构也得到进一步深化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已初见规模,市场机制逐步完善。中国证券市场循序渐进的发展,已经为市场的国际化积累了宝贵经验。目前,监管机构也在进一步推进证券市场的改革。这些因素为证券市场向国际化发展,满足境外企业融资需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星方面暂无明确的中国融资需求,但从趋势上看,通过在中国国际板挂牌上市,让三星等境外企业“优等生”获得稳定资金来源,即:未来在中国扩大事业规模所需的资金可以通过证券市场的直接融资来实现,从而克服海外企业不得不依赖于贷款等间接融资的限制。通过上市,让三星等优质国际品牌获得更多民众支持,将他们与中国投资者的利益捆绑在一起,也有利于提高中国消费者对这些品牌的忠诚度。

 

  一个可对比的手机企业是在深圳上市的中兴通讯(000063,股吧)。619日,该企业的市盈率高达18.14倍,是三星电子市盈率(7.09)的2倍多。若来中国上市,三星电子的市值即可放大,有望接近甚至超过苹果市值。三星电子或将以发行中国存托凭证(Chinese Depository ReceiptCDR)的方式在中国A股市场上市,若以此种形式上市,那么必须确定相应的存托机构,三星方面表示暂无消息。

 

  截至2013年底,三星在华累计投资总额达到168亿美元。20147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就任后首次单独出访韩国,并且访问了三星的展示馆。在资本市场人士看来,这些都是三星电子在中国上市的积极因素。至于具体的上市可行路径,《财经》获悉,尚在相关机构的讨论沟通中,在现有体制机制下,上市通路设计并非没有可能。

 

  中国企业逼近

 

  三星对中国市场充满期待,亦受市场竞争的倒逼推动。

 

  市场调研机构Kantar给出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4月份,小米在中国销量继去年10月份之后第二次超过三星。这一反超是否成为常态,目前尚有争议,但中国竞争者的上升势头,显然无法让三星忽略。

 

  小米以软硬件结合的模式抢占市场,成立仅四年,2013年手机销量已达1900万台,其创始人雷军预计2014年销量将达到4000万台。这给三星和其他硬件巨头们均造成很大压力。

 

  三星第一家在中国推出TD-LTE手机。截至5月底,三星推出的4G手机有7款,并未向下扩展产品线。而工信部手机入网数据显示,当前TD-LTE手机已有170余款。三星手机需要突出重围方可保住市场地位。

 

  最近,韩国产业技术评价管理院在技术领域针对世界各国的技术水品进行了评估。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和韩国的技术差距大幅缩小。显示器领域,韩中两国的差距由2011年的26.9分缩小至去年的19.3分。

 

  被逼近的已不只是手机,三星在各产品领域均遭遇到来自中国企业的挑战。

 

  20121月,三星电子和LG电子曾在家电展中领先业界推出曲面LED电视,但仅隔一年,中国品牌便大举向两家电子企业发起挑战,TCL、海信、海尔及康佳纷纷推出同类产品。

 

  在OLED电视上,三星曾试图拉开与中国企业的差距。但因各种原因,三星在战略上保留了对大尺寸OLED的投资,另一方面在UHD市场发力。这又给了中国企业无限机会。

 

  中国专门从事小尺寸OLED面板生产的维信诺公司副总裁吴延德对《财经》记者表示,中国政府正在制定大力扶持国内显示面板产业的相关政策,业内极为期待。

 

  更鲜明的评价则是,中国企业如同十多年前的三星,以复制第一名的模式,试图迅速超过第一名,三星想在现有的产品领域保持领头羊的位置,可能会越来越困难。不过,电子消费领域从来不是单线发展,这样的挑战对于三星也可能成为再次飞跃的契机,一切取决于三星如何行动。

 

(编辑:秦韵)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