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声音 >
从普通钳工到创新“大拿”
发布时间:2014/10/16 13:51:00    新闻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记鞍钢股份冷轧厂某作业区作业长李超

 

在今年荣获“当代发明家”奖项的获奖人中,许多人都头顶着董事长、总裁、教授等头衔,但在他们之中,一位年轻工人却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鞍钢股份冷轧厂冷轧4号线设备作业区作业长兼党支部副书记李超。

 

在鞍钢,李超被很多人称为创新“大拿”,“大拿”是北方话里对在某一领域里最有权威的人的称呼。而从抡大锤的普通钳工,到全线“救火”的技术骨干,再到引领产业技术方向的创新“大拿”,正是创新的力量推动着李超一步步成为“当代发明家”。

 

矢志不渝 知识引领卓越

 

“技术创新不仅是科学家的事情,也是咱产业工人的事情。”在一线岗位奋战了25年的李超,一谈起技术,坚毅的脸颊上便露出笑颜。冷轧厂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李超从入厂伊始就一直踏实肯干,克难制胜,在工作第3年就成为全厂钳工班中最年轻的副班长,多次获得“鞍钢青工技术能手”称号,此后又以过硬的技术被选拔为冷轧厂第一批点检员,成为队伍中当仁不让的技术专家。但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李超并不甘于做一颗不会思考的“螺丝钉”,在他的日常工作中、平凡岗位上,无处不蕴藏着创新的灵感。

 

1998年,作为点检员的李超又一次在休假期间紧急回厂处理冷轧设备“活套段”的故障。他二话没说赶赴现场,埋头苦干数小时,终于再次“妙手回春”,出色地完成了“治病”任务。然而,作为设备“保健医生”的点检员,究竟是满足于“治标”即可,还是转变思路、拔除“病根”?李超萌生了从源头根治设备故障的想法。

 

在日常工作中,李超每天紧盯设备运行过程,研究设备结构,寻找问题根源……在一个多月里,他测取了上千个数据,手工画了数十张结构图,每天连续工作到凌晨两三点钟。终于,李超确定了问题所在,并提出在设备本体增添侧导轮的改进方案。在他的推动下,“活套段”的改造取得了圆满成功,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设备事故时间由原来的经常出故障、每次持续6小时以上,减少到了全年一共只有3个小时,解决了制约生产效率的大难题,用一条生产线实现了两条生产线的产量。改造至今16年,这条生产线依然在为中国制造贡献着力量。

 

“一线是最好的创新舞台,”李超说,“踏踏实实工作,在工作中积累经验,进而发现问题、琢磨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创新给人带来的收获和快乐,是我的动力源泉。”

 

锐意进取 创新推动发展

 

“一个人的创新力量是有限的,一个企业的发展也不是靠一个人的努力就能实现的,只有尽最大努力带动更多人创新,才能聚沙成塔,推动产业发展。”集各种荣誉于一身的李超没有止步于个人成就,而是把创新意识和经验传授给整个团队,带动一批批一线工人,在实践中提高,在岗位上创新。“产业工人要向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转变。”李超不断告诫工友,“知识工人才最有力量!”

 

在李超的鼓舞下,冷轧厂上下齐心,共同进取,形成了争相创新的良好发展势头。2006年,鞍钢转型新上汽车板,但轧机出口乳液残留的技术难题,却阻碍了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李超带领团队勘察、测量、分析、试验……当年年底,在李超和工友们的努力下,乳液清扫的“鞍钢模式”正式投入使用,钢板表面质量提高了两个等级,年耗电量节约36%。截至2013年底,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近5000万元。

 

“由产业工人创造性地改变通用技术,解决冷轧工艺的关键性难题,难能可贵。”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国栋如是评价他们的创新。

 

在李超的带动下,他的团队先后完成革新项目478项,共培养出作业区管理者4名,专业技术人才12名。2014年,鞍钢集团正式成立“李超创新工作室”,在降本增效、节能、产品质量等方面进行创新。

 

“创新发展的时代,为产业工人施展抱负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将坚定自己的梦想,不断创新,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贡献工人的力量。”李超的话语铿锵有力。(记者 孙迪)

 

 

(编辑:曹越 实习编辑:曹晨)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