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新闻 >
问诊电商售假全球疯
发布时间:2015/2/4 13:50:00    新闻来源:北京商报

 

  

        1月23日,国家工商总局发布《2014年下半年网络交易商品定向监测结果》。此次监测共完成92个批次的样品采样,各购物网站中,阿里巴巴集团旗下淘宝网样本数量最多,为51个,但正品率最低,仅为37.25%。京东商城、天猫、1号店的样本数量分别为20个、7个和10个,正品率分别为90%、85.71%和80%。据此,“淘宝网正品率最低”的消息成为各大报刊、网站的焦点内容。


  

工商总局淘宝“掐架”全记录


  工商总局


  1月23日


  工商总局发布《2014年下半年网络交易商品定向监测结果》,淘宝网正品率最低仅为37.25%


  1月27日22时


  国家工商总局新闻发言人回应称,网监司一直秉承依法行政的原则开展网络市场监管执法工作,“网络交易商品定向监测是评估市场风险、警示违法经营的重要工作方式。”


  1月28日上午


  工商总局官网发布《关于对阿里巴巴集团进行行政指导工作情况的白皮书》,指出阿里系平台存在主体准入把关不严、商品信息审查不力、销售行为管理混乱、信用评价存缺陷、内部工作人员管控不严等5大问题。


  1月30日22时许


  国家工商总局网站发布消息称,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张茅当天在工商总局会见了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肯定了电子商务和阿里巴巴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马云则表示,阿里将积极配合政府部门打击假货。此外,工商总局发言人在30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此前工商总局网监司发布的“白皮书”,不具有法律效力。


  阿里巴巴·淘宝


  1月27日14时


  淘宝通过官微转发“一个80后淘宝网运营小二心声”公开信,直接对工商总局网络监管司刘红亮司长喊话,指出监测在抽样、程序等存在问题。


  1月28日14时50分


  淘宝发声明,称网监司司长刘红亮程序失当、情绪执法,决定向国家工商总局正式投诉。


  1月28日16时56分


  淘宝官微发表文章称即时起成立由300人组成的“打假特战营”,马云说假货不是淘宝造成的,但淘宝只能认下它,解决它。


  

  阿里有何动作?


  在整个争论过程中,淘宝虽然对报告得出的不足四成的正品率非常不满,但是始终没有否认平台有假货存在。事实上,阿里巴巴集团一直在大张旗鼓地打击假货行为。官方数据显示,截至去年9月,淘宝共计发现假冒伪劣商品1.1亿件。


  淘宝网相关负责人士表示,淘宝网对每个行业都有一套质量把控规则,在每个行业的入驻和管理规则里都有。“淘宝对商品质量有要求,但是它不可能一件一件去检查,我进了货直接就可以销售了。最严的要求是惩罚措施,一旦被消费者投诉,会面临保证金的损失,甚至是店铺被关的风险。”一位在淘宝网销售童装的个人卖家表示。


  阿里也在试图通过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从销售前期打击假货,包括图片智能比对、侵权人配送地址锁定等十余套智能打假系统,累计投入高达10亿元。官方声称,在淘宝的所有打假案例中,其主动出击的数量是被动受理投诉的20倍左右。


  去年12月底,阿里进一步宣布,将与各大厂商共享最先进的二维码技术,确保每件正品在生产过程中获得独一的二维码身份证,从生产源头截断不良商家造假售假行为,官方称之为打假“满天星计划”。


  阿里进一步展示自己的技术资源与人力投入:目前投入在消费者保障及打假方面的员工已经超过2000人,涵盖安全技术、数据挖掘、专案打击等数十项职能,并且,已成立由300人组成的“打假特战营”。此外还招募全国志愿者5400多人参与打假。同时,已与质检总局等政府相关部门有过良好合作。CEO陆兆禧借机表示,阿里将“全力以赴协助配合社会各部门联动打假”。


  

  马云发言:网货非假货


  马云:“淘宝许多货物并非假货而是网货”


  第一财经报


  马云在香港开讲,与香港青年分享创业经历。恰好昨日香港发生一则新闻,淘宝网上出售所谓“香港苏文大学”的文凭,但该所谓“香港苏文大学”并非在港注册的学校。


  被问及淘宝假货的比例问题,马云表示,淘宝没有那么多假货,而且公司在假货上有着严格的监察,公司有2000多人专职及5000多编外人员处理投诉有关问题。


  “如果你投诉,我们立刻有反应,但你不投诉,(我们)是很难发现的,毕竟我们要处理的是12亿的商品。”马云也谈到处理假货的困难。


  “每个国家和地区,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麻烦。”马云说,有了麻烦还得自己去解决,而不是继续抱怨。自己观察所谓商界最牛的人,发现他们总是乐观看待未来,不乐观的人难以创业,创业的人永远相信未来比今天好,而且遇到问题,总是检讨自己,年轻人应该思考。


  他同时澄清,淘宝网许多货物并非“假货”而是“网货”,即生产者制造但未得到官方认证、注册的,在所谓“正品”以外。淘宝的许多商品、服务是大家过去从来没有听说过的,这是创新。


  在之前,马云表示,假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病毒,是人性弱点的作祟,人类社会自有商业行为就存在,数百年后它依旧会存在。欧美发展的经历证明,在粗放型经济环境下,特别是人均GDP5000美元上下假货是最盛行时期,而今天的中国,无论是经济结构的不合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缺失,特别是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假货问题和知识产权在这几十年里已经到了日益严重的时期。同时,现实社会里制假售假体系,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深入到商业社会的方方面面,线上世界只是现实世界的一个写照。


  马云说: 假货是所有商业模式发展的硬伤,假货不是淘宝造成的。但淘宝注定要背负这种委屈,这种责任。淘宝只能认下它,解决它。解决假货和知识产权的问题就是解决淘宝的生存问题。社会问题不能靠一个公司,一个平台来单干。 我们必须动用一切资源和力量,通过社会共同治理,而不是各自为政,互相指责。


  

  工商总局:电商打假执法困难多


  工商总局“大战”淘宝,揭出网络时代执法困境


  检察日报


  国家工商总局“大战”淘宝,这两天引发舆论欢腾。双方各执一词,舆论也各有支持的一方,在事实厘清之前,各方观点都应得到尊重。但这一事件揭出的网络时代执法困境可以先说一说,也非常值得说一说。


  淘宝和国家工商总局“有什么仇有什么怨”?据多家媒体报道,1月23日,国家工商总局公布2014年下半年网络交易商品定向监测结果,27日,一篇“一个80后淘宝网运营小二心声”的文章被淘宝官方微博置顶,剑指国家工商总局网络商品交易监管司司长“违规吹黑哨”。一场关于淘宝售假和国家工商总局抽检流程不规范的争议就这样开始了。


  争议并不一定是坏事,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行政执法部门与行政相对人的良性互动,借助于网络充分展开。这样的场景,理应成为网络时代的常态。“淘宝小二”质疑抽样检查的科学性、程序的规范性,国家工商总局一一作了回应,这是一个积极的态势。判断是与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在急速发展的网络时代,先从这次对话中看看共性问题,可能是一个好思路。


  其一,“网上打假”是个新事物。网下打假,可以直接深入到店家的实体店中检查,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程序,执法机关也有成熟的做法;而网上打假,面对的是完全不同的形态,“暗访式”的抽检可能是一个无奈的选择。对于网络销售平台,如何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如何科学确定样本数量,都没有硬气的依据,各执一词在所难免。但是应肯定的是,既然假货从线下走到了线上,工商部门的执法也理当从线下走到线上。而要让网上打假更顺畅,就要从法律上完善相关规定。


  其二,如何对待网络舆论的非理性?“淘宝小二”认为国家工商总局“违规查处”的根源在于,“根据《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抽查检验办法》的规定,抽样的抽检应当保证被抽样人的复检申诉权利。但是,两次抽检中,许多卖家并没有收到抽检结果通知,也没有告知当事人有申请复检的权利。”但是,国家工商总局针对的是商标侵权行为,不适用于这个办法。错误引用了法律依据还能获得舆论支持,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公众在判断是非时还是缺乏耐心和法治理性。这是网络时代执法的又一个困境。


  其三,执法力度是强了还是弱了?27日,国家工商总局还介绍了全国工商系统开展2014红盾网剑专项行动取得的成效,为期5个月的专项行动共检查网站、网店133万个(次),实地检查网站经营者19万个(次),查处违法案件7746起,罚没款1.13亿元。这样的力度不可谓不小,但是问一问有过网购经历的人,他们的感受可能与此有距离。在网购之前如果没有充分做足功课,找到信用好的商家,或者以前一次购物亲自验证过,遇到假货的几率还是非常高的。这种现状不改观,网购平台大喊“太严了”,其实是虚假的委屈。对消费者而言,工商部门执法力度越强,他们越有安全感。如何针对网络特点提升执法强度,是网络时代执法的又一个待解的困境。


  网络市场需要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加强网络市场监管是国家工商总局的法定职责,执法力度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而对于网络平台而言,正视售假问题并采取积极行动也是职责所在。在破解网络市场执法困境方面,完善网络市场执法的法律规定,强化网络平台的法律责任,两者都不可偏废。(姜洪)


  

  结局双方 :“大当家”握手言和 联合打假


 工商总局与淘宝言和 马云称积极配合打假

 中国新闻网


  淘宝“叫板”国家工商总局事件进入“握手言和”阶段。1月30日22时22分,国家工商总局发布消息称,该局局长张茅在工商总局会见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马云称阿里巴巴将配合政府打假,加强日常线上巡查和抽检。


  同时,国家工商总局发言人强调,此前网监司发布的对阿里巴巴行政指导的“白皮书”,实质是行政指导座谈会会议记录,不具有法律效力。


  张茅肯定了电子商务对拉动经济增长、带动创业就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阿里巴巴在消费维权、净化营商环境、加强企业自律等方面做出的积极努力。同时他指出当前网络交易平台还存在一些问题,并强调要创新网络监管方式,建立沟通和互动机制,更好地规范和促进网络经济的健康发展。


  马云表示,目前我国的网购市场是一个新兴市场,发展迅速,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我们一直致力于打击假货,并全力以赴解决假货难题。下一步,阿里公司将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加大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投入,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原有专业打假团队,加强日常线上巡查和抽检,与执法部门共同联手,切实有效地解决现实问题。


  双方认为,促进电商产业健康发展、营造消费者放心满意的网购环境,是网监部门与电商平台的共同意愿。


  

  世界各国网站假货横行


  网络售假问题困扰各国 美网站假货链接横行


  环球时报


  近日中国工商总局关于中国电商“正品率”的抽样调查引发公众关注。《环球时报》记者调查发现,网络售假也是困扰各国监管者的问题,尤其是各国中小网站假货数量也很惊人。


  美国社交网站假货链接横行


  美国消费者产品安全委员会称,消费者因产品事故造成的死亡、受伤和财产损害每年给美国带来超过1000亿美元的损失。翻看美国媒体有关eBay和亚马逊的报道,从十多年前起,有关假货伤及买家利益的新闻就见诸报端,因为假货横行而导致用户活跃度下降,eBay在2007年下大力气清理网站的假货,彼时目标是将对奢侈品假货的投诉率降低60%。


  一家总部在洛杉矶、名为“假货报告”的民间网站去年花了9个月的时间进行调查,在eBay上购买了250种假货,其中包括苹果手机充电器,药品、体育用品、儿童玩具甚至是汽车轮胎。该网站称,假冒伪劣产品仍然在eBay上大行其道。该报告揭露eBay在处理假货时的机制失败,消费者很难识别假货,即使识别出假货,也面临着eBay公司偏向商家的仲裁。


  美国消费者若在网络电商平台上发现假货,可向该电商反映,同时也可向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反馈。即便如此,每年“网络星期一”的购物节依旧是美国执法部门的打假高潮。网络售假现象屡禁不止。据美国彭博社报道,知名社交网站--脸谱上也是假货横行。意大利网络安全专家安德里亚·斯特罗帕和阿格斯蒂诺·斯皮恰雷洛通过对脸谱上1000多个广告链接的调查发现,涉及时尚和奢侈品的广告中,约有1/4为假货和仿冒品。


  英国发“阻隔令”清理假货


  英国《卫报》报道称,2014年10月17日,英格兰和威尔士高等法院第一次发出“阻隔命令”,即商家有权要求电商阻断假货网站的链接,这被视为打击网上销售假货商品的有力武器。高等法院的这一决定源自几个月前瑞士奢侈品公司历峰集团的起诉。历峰集团要求英国五大互联网服务供应商屏蔽6家销售历峰品牌假冒商品的网站。历峰集团指出,这仅是多达23.9万个潜在侵权网站里的第一批。


  欧洲电商网站ecommercenews报道称,网上贩卖假货的小网站数量惊人。历峰集团的知识产权代理律师拉金德拉认为,高等法院的决定对造假者是一个严重打击,但是要完全关掉销售假货的网站非常困难,一些不知情的消费者往往是受害者。互联网为这些假冒厂商提供掩饰自己真实身份的便利。她认为,一个更有效的方式是切断这些网站的流量。电商在打假上扮演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为他们可以限制那些假货网站的访问量。


  德国海关先堵假货


  2014年德国100大网店销售额达185亿欧元。德国联邦消费者协会当年进行的调查显示,德国网上商店仍存在10%左右的假货。假货不仅存在于大型第三方平台如eBay等,更多的是在一些小型网络商店中。


  近年来,德国加大了打击第三方平台卖假货的措施。首先,一旦被告知某位卖家销售假货,第三方平台必须立即采取干预措施。德国《明镜》周刊称,这一“干预原则”收效迅速,eBay德国网站各大品牌商品在一年内,假货率从25%下降到不足8%。


  其次,对售假商家进行严厉法律制裁,勒令其14天内无条件让买家退货。同时,制定售假网店黑名单。民众可以在监督网站曝光网店售假行为。德国司法机构将对这些网店进行调查和惩罚。企业也会组成打击盗版和假冒行动小组,参加这个小组的都是国际品牌企业,包括手表、珠宝、服装、家电和药品等领域的企业。


  最重要的是德国海关严堵假货源头。德国海关数据显示,欧盟去年一年缴获3600万件假冒产品,总价值为7.6亿欧元,仅德国没收的假货货物价值就达1.34亿欧元,尤其是珠宝首饰、服装和香水。据称,这些假货中,2/3来自中国内地,13%来自中国香港,随后为美国(4.3%),英国(3%)和新加坡(2.7%)。


  韩国小电商假货多


  在韩国,网络购物逐渐呈现分化态势,一方面大的电商有越来越集中的趋势,而这些电商的产品往往比较让消费者放心。但另一方面,韩国近年来小网站购物拒绝退货等不良事件也频频发生,甚至还有不少利用网上购物进行诈骗的案例。


  根据韩国网络监管部门的统计,在去年9月到10月间,韩国发生数百起网购诈骗事件,涉及货物种类包括服装鞋帽(77件)、iPhone 6手机(85件)、家电(132件)等,通常发生在新开设的购物网站,商家会以种种方式推迟发货,最后网站撤销,诈骗人员消失得无影无踪。


  目前,针对普通网购纠纷,韩国有消费者院和公正交易委员会接受投诉并处理,如果牵扯到网络诈骗,可直接向韩国网络警察厅进行申告。 (李博雅  孙微 青木  王刚 )


  

  国际影响


  阿里在美面临集体诉讼


  21世纪经济报道


  1月31日,罗宾斯·盖勒律师事务所(Robbins Geller Rudman & Dowd LLP)向纽约南区法院提起对阿里巴巴以及高管团队马云[微博],蔡崇信,陆兆禧和武卫四人的集体诉讼,令阿里巴巴[微博]在美遭遇首个集体诉讼。


  对于这一诉讼,阿里巴巴的官方回应是:最近提起的诉讼中的指控是没有依据的,阿里巴巴准备积极为自己辩护。


  “最终,他们(阿里巴巴)如果愿意选择和解,他们可以尝试这么做。” 美国当地时间2月2日,罗宾斯·盖勒(Robbins Geller)律师事务所律师大卫·罗森菲尔德(David A. Rosenfeld)在纽约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他是这宗案件的代理律师之一。


  他向记者强调:“他们可以说,这个信息不重要,但是我们觉得这个信息十分重要,根据美国法律有关信息披露的条款,这些信息应当被披露给投资人。”


  罗森菲尔德口中所说的“这个信息”,就是上周开始给阿里巴巴“惹祸”的中国工商总局的“白皮书”(《关于对阿里巴巴集团进行行政指导工作情况的白皮书》)。这份几个月前的会议记录,披露了工商总局在阿里巴巴IPO前曾和公司就假货等问题进行行政指导,另外工商总局还表示,从淘宝网[微博]购买的商品只有37%是正品。


  在引起媒体和美国律所的注意后,工商总局则出面表示,这份文件不具有法律效力。


  但是,作为目前唯一正式向法院递交集体诉讼诉状的原告律师,罗森菲尔德认为这一表态并不说明任何问题。他表示,该案的关键问题,是阿里巴巴应当按照美国联邦法律相关的要求披露哪些信息。


  目前,罗宾斯·盖勒律师事务所是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代表投资人正式向纽约南区联邦法院递交诉状的律所。


  另外,从上周五开始,还有其他5家律所先后声明,就阿里巴巴涉嫌违反美国证券法相关规定进行调查,并征集集体诉讼的首席原告(lead plaintiff),但目前都没有正式递出诉状。


  核心问题:风险信息是否充分披露


  阿里巴巴和中国工商总局之间的口水战,被擅长打上市公司集体诉讼官司的美国律所盯上,牵扯出了他们眼中的关键证据。


  根据本报记者获得的25页诉状原文,原告称,阿里巴巴及其高管违反了美国1934年颁布的证券交易法案,在IPO前出具了与其业务操作息息相关的具有重大错误和误导的声明,具体是指公司没有向公众披露去年7月和中国工商总局之间的会晤,没有公布官方对阿里巴巴诸多可疑--甚至非法--的商业实践引起的注意。


  诉状指称,阿里巴巴违反了证券法案的相关规定,对重要事实做不实陈述,或省略重要事实,使得在当时情况下产生误导。


  同时,诉状认为,阿里巴巴的高管在这些违反规定的操作中负有责任。根据诉状,阿里巴巴及其限售股东以68美元的阿里巴巴IPO价格出售了超过3.68亿份美国存托股份,募资超过250亿美元。


  目前的核心争论点,在于阿里巴巴的招股说明书对假货问题的风险披露是否完备,这也是日后到法庭上双方需要递交证据和激烈辩论的要点。


  “这个案子的关键问题,是关于阿里巴巴应当按照美国联邦法律相关的要求披露哪些信息,也就是说,很清楚地,如果你有一些重大信息对投资人十分重要,未来很可能会影响到公司未来的财务情况,公司就有义务进行披露。”罗森菲尔德告诉本报记者。


  对于这一诉讼,阿里巴巴的官方回应是:最近提起的诉讼中的指控是没有依据的,阿里巴巴准备积极为自己辩护。


  本报记者注意到,阿里巴巴在IPO前的最新招股说明书曾经提到相关风险,表明未来可能会因为在自己平台上盗版、假冒或者非法货品而遭遇诉讼:“虽然我们已经采取措施对卖出产品的真实性进行核实,并最小化对第三方知识产权的侵犯……这些举措不一定总是成功的……另外我们过去也因为


  在我们平台上销售的假冒盗版产品而遭遇过负面曝光。”


  但是,除了一般化的风险提示之外,罗森菲尔德则认为, “白皮书”就是需要披露的重要信息,并且给出了他的理由。


  “该公司的实际业务是建立在产品基础上的,中国政府机构(工商总局)在IPO之前和他们见面,表明会采取一些措施,不允许进行假冒产品的销售,这个就触发了公司(在美国)的披露义务,公司应当告知其未来的收入会因为假冒产品而受到影响,同时表明未来中国政府不会允许继续销售这些产品,因此投资人可以充分理解到收入会因此受到影响。这就是美国联邦法规所要求的。”他说。


  同时他表示,投资者从他们最近的季报中,也并不能清楚地看到,阿里巴巴的哪些利润可能会因为诉状中所说的这些不恰当的商业实践而受到影响。


  就在工商总局和阿里“扯皮”期间,阿里巴巴发布了其上市之后首个完整季度的财务报表。季报显示,截至去年12月31日的季度内,根据美国通用会计准则,阿里巴巴营收同比增长40%至42.2亿美元,不及市场此前预期的约44.5亿美元;净利润9.64亿美元,同比下滑28%。


  集体诉讼的“猎物”


  作为美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大规模IPO,也是在美上市的互联网企业中规模最大的IPO,阿里巴巴早在上市之前就成为美国上市公司和投资者这条“食物链”上的重要“猎物”,从美国监管方、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到承销商、做空机构、律所、公关公司和中介机构以及媒体,对其关注度均颇高。


  而这一次,阿里巴巴成为专职发起上市公司集体诉讼的律所的“猎物”。


  罗宾斯·盖勒律师事务所是一家老牌的擅长代表投资人打集体诉讼官司的律所,自称在过去多个重大的集体诉讼案件中为投资人挽回了重大损失。


  “我们律所在集体诉讼方面有专长,我们能够找到原告人……分析所有的这些信息,将它们整合到我们的主张中去,然后就递交了诉状。”罗森菲尔德说。


  根据本报记者的了解,该事务所此前曾深入涉足中概股相关的集体诉讼,包括几年前因涉嫌财务欺诈、信息披露不全或违反信托责任等而遭到起诉的中国能源技术,还有晶澳太阳能、泛华保险和巨人网络[微博]等公司。


  罗森菲尔德表示,在罗宾斯·盖勒律所代表原告投资人Manishkumar Khunt递出诉状后,从上周五开始计算的未来60天内,从去年10月21日到今年1月28日购买了阿里巴巴美国存托股票的投资人,均可以申请成为“首席原告”,一旦成为首席原告,他们在该案中就可以扮演积极的角色,负责代表所有其他的投资人。


  这意味着该案到今年3月底4月初前不会有任何其他的进展。而根据集体诉讼的法律程序,法官接下来会告知哪些人可以成为首席原告,然后就可以确定在该案中哪些人可以代表所有投资人。


  集体诉讼在美国证券行业比比皆是,通常由专门做集体诉讼的律所代表投资人发起,并在短时间内召集并选出首席原告成员登记,同时从投资人处收集证据。一旦集体诉讼胜诉,首席原告获得赔偿较多,而不主动登记的投资人则获得象征性赔偿,同时律所会获得较为丰厚的代理费。


  根据罗宾斯·盖勒律所此次的诉状,原告方面请求裁决被告支付损害赔偿金和利息,以及包括律师费在内的合理支出,另外还有强制性补偿以及其他法庭认为合理的费用等。


  根据本报记者的了解,涉及上市公司股票的集体诉讼案件,一般来说都是一个拉锯战,需要三到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按照此前的经验,大部分公司因遭遇集体诉讼而出现股价暂时性或持久性大跌,许多公司不得不以和解来了结官司。


  目前没有针对阿里巴巴递出诉状,但是宣称进入调查阶段的这些律所,包括Pomerantz律所、Rosen律所、Howard G. Smith律所、Holzer &Holzer律所以及Bronstein, Gewirtz &Grossman律所等,历史上都在集体诉讼和解方面有很多斩获。


  近期的一个涉及中概股集体诉讼的例子就是2013年8月底针对兰亭集势发起的诉讼,罗宾斯·盖勒律所、Rosen律所和Holzer&Holzer律所均有涉足,其中Holzer&Holzer还涉足过此前对新东方的集体诉讼。此后兰亭集势以155万美元左右的金额达成了诉讼和解。


  更早前的2012年9月,至少有7家律所发起集体诉讼,以做空机构“浑水”提供的证据作为主要依据,指责新东方及其CEO发布虚假误导性财务信息。


  Pomerantz曾在去年5月发起过针对聚美优品的集体诉讼,当时该公司股价一度缩水超过六成,目前该案还没有了结。


  阿里巴巴的股价目前也在处于跌势之中。就在1月28日工商总局披露“白皮书”之后,阿里巴巴的股价跌去4%,当天收于102.94美元。而到了2月2日收盘,阿里巴巴股价在90.13美元,仍然低于其IPO当天的开盘价,同时也比去年11月最高位接近120美元的价格跌去了24.4%。(叶慧珏)
 

 

(编辑:秦韵  实习编辑:汪诚)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