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声音 >
蹇锡高:创新的日子是幸福的
发布时间:2016/2/3 10:25:00    新闻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中国专利金奖的荣誉不是我一个人的,我只做了自己应该做的那一份工作,这是我们团队集体的智慧结晶。不过,它的到来让团队的同事们和我都很兴奋!这既是对我们创新成果的肯定,也是对我们今后科研道路的鞭策。”当记者拨通第十七届中国专利金奖项目发明人、大连理工大学教授蹇锡高的电话时,这位颇受同行敬佩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言语中流露出了别样的幸福。

 

一件专利 上下求索

 

  在蹇锡高看来,“含二氮杂萘酮联苯结构聚芳醚腈砜及其制备法”(专利号:ZL03111541.1)能获中国专利金奖主要得益于他们的科研团队。“团队就是最坚实的后盾,也是实现科研梦想的强大力量。”蹇锡高说,这件专利的发明团队一直上下求索,一起成长,一起挖掘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的许多未知领域。

 

  “我们这件专利的技术核心是发明了一种既耐高温又可溶解的含二氮杂萘酮联苯结构聚芳醚腈砜,这类材料隶属于聚芳醚腈高性能工程塑料,在航空航天、核能、电子电气、精密机械、石油化工等领域有重要的应用。”蹇锡高说,其产品不仅可采用挤出、注射、模压等热成型加工方式进行加工,还可采用溶液方式加工,应用领域广泛。

 

  有了新发明技术和新材料后,蹇锡高就意识到应该把自己的技术转化为真正的产品,“很多优秀的技术无法走入市场就是因为缺少了转化的环节。”蹇锡高认为,科研应该走出“从实验室到工厂,从工厂到市场”的路子来。为此,他们不仅设立了科研实验室合成研究基地,还有年产100吨规模的中试研究开发基地和高性能树脂深加工示范研究中心,形成了研究、开发、生产、销售“一条龙”,大大缩短了新技术、新产品产业化及市场开拓的时间。鉴于此,在蹇锡高等人获得上述专利权后,大连理工大学为促进专利价值实现,采取多种手段参与企业的研发、生产和营销,使专利技术快速、有效的转化成产品并应用于不同行业。

 

  “针对这件专利,大连理工大学已通过多种方式与国内企业、美国KANEKA公司、德国FUMA公司等机构进行联合开发,并在相关领域广泛地推广应用。”据蹇锡高介绍,大连理工大学还通过出资入股的方式,用专利作为无形资产,直接参与大连宝力摩新材料有限公司的生产和销售,利用该专利的核心技术产品含二氮杂萘酮联苯结构聚芳醚腈砜进行生产、销售,利用该产品高性能、可溶性、易加工的特点,不断开展其深加工应用新技术的研究,拓展其应用领域,扩大市场。目前,该专利产品已累计创造销售收入超过60亿元,实现利润超过10亿元。

 

一种追求 无悔春秋

 

  “我长年研究高分子材料,一个人如果有自己想干的事业,就是幸福的。”蹇锡高把自己的科研历程娓娓道来,言谈中透着一份对科研的执著和对生活的期盼。

 

  如今,蹇锡高在高分子材料合成、改性及其加工应用新技术研究领域已经拼搏了40多个春秋,而支撑他一路走来的,正是对科研的热情与追求。1964年,年轻的蹇锡高走出重庆,远赴大连理工大学化工系高分子材料专业就读,从此与高分子材料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1969年,蹇锡高毕业留校任教,成为为寻找中国高分子材料出路而不断努力的一员。1990年,蹇锡高在加拿大做了近3年的访问学者后回到大连理工大学,并带领团队开始攻关。他先后主持完成国家“863”“973”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创新基金、火炬计划等30余项重大课题,除此次中国专利金奖外,还获得包括200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2011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在内的10余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

 

  “对高分子与高性能材料的兴趣,让我始终能够对科学研究保持一种求索态度。”对蹇锡高来说,荣誉是大家对他的肯定与支持,而兴趣则让他在追求科研道路上走的更远。多年科研的积淀让他懂得,科研成果不能单纯地追求填补空白,更要为市场和国家建设服务。“我们通过相互交流、合作,了解到更多更广的市场需求,梳理出新的研究方向和目标。毕竟,创新无止境。”蹇锡高说。

 

“恰恰像足球运动员一样,在球场上奔跑、挥汗如雨,非常辛苦,但他们有成就感,因为体现了自身价值。而坐冷板凳的队员是不会有这种幸福感的。同样,搞创新与做研发对于我,就是这种幸福的感觉。”蹇锡高在科研道路上叙写着自己的幸福人生。 (黄盛)

 

 

(编辑:曹晨)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