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声音 >
化蛹成蝶,展现“中国创造”风采
发布时间:2016/2/24 10:01:00    新闻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能获得中国专利金奖,应该归功于集体的力量。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为电动车蓄电池行业技术研发趟出一条提质增效新路。”日前,在第十七届中国专利奖颁奖大会上,刚刚领到“一种三维双极型高功率铅蓄电池”(专利号:ZL200910155215.X)中国专利金奖证书,作为发明人之一的超威电源有限公司研究院(下称超威公司)高级工程师刘孝伟感慨万千,数年如一日技术创新的苦辣酸甜此刻一幕幕涌上了他的心头。

 

专注创新攻坚克难

 

  “新能源市场的竞争,是技术的竞争,也是专利的竞争。”多年从事技术研发工作,使刘孝伟对专利有着深刻的认识。他所从事的研发,也一直本着“瞄准国际前沿,紧盯国际市场,根据客户需求”导向,而“一种三维双极型高功率铅蓄电池”发明专利正是既领先、又实用的一项技术创新成果。

 

  “为了这项技术,耗费了我们研发团队近3年的时间。”刘孝伟讲述着那时的经历:“技术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成功在某种程度上是用无数次失败铺平的道路。”的确,要在蓄电池的材料、性能、功率、寿命上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在行业内有所突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于刘孝伟而言,一天到晚“窝”在实验室里是家常便饭,牺牲节假日休息时间更是已成习惯。这是一项完全创新的技术道路,国内外都没有可借鉴的资料,这是一项艰苦的磨砺,需要靠大家的智慧来攻坚克难。刘孝伟带领研发团队对铅膏密度反复试验,对活性物质一再筛选。面对一次次失败,刘孝伟会及时稳定大家的情绪,调整技术试验的方案,毫不气馁,砥砺前行。在经历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辛勤工作之后,刘孝伟及其团队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一种三维双极型高功率铅蓄电池”在超威公司诞生了。

 

  “技术创新更多的时候是别出心裁、独辟蹊径的结果。”刘孝伟对此深有感触,他表示,如果沿着现有技术路径走下去,国内外同行的专利已经形成了“丛林”,技术难以突破,但是用创新的思维开辟新的技术路线,却可以进入一片全新的“天地”。与国内外现有产品相比,获奖发明专利产品的导电界面面积增加约2000倍,活性物质利用率提高近3倍,功率性能都有了较大幅度提高,寿命可达到原来的2倍以上,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该技术产业化后,至今已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9.6亿元,利税3.26亿元,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成为了超威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 

知识产权竞争未来

 

  “知识产权不仅能给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升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为国争光。”在刘孝伟的心中,有着对知识产权独到的诠释。

 

  正是怀着这样的理想和信念,在超威公司从事技术研发的16年时间里,刘孝伟一心一意钻技术,不计得失做研发。面对日新月异的行业技术,他十分注重学习,学习国内企业的创新经验,了解国外同行的技术进展,久而久之,他成了“难不倒”的业务强将。很多技术人员可能只精通一种电池技术,但刘孝伟对铅蓄电池、锂电池、新能源混合动力电池的技术情况了如指掌。他不仅创新实践能力很强,而且理论研究水平也很扎实,他已被安徽工业大学等高校聘为兼职教授。

 

  在技术研发上,刘孝伟紧跟世界一流技术前进的步伐,瞄准国际顶尖行业技术搞研发。在超威公司,他主持研发的新产品、新技术项目中,有数十项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水平,一些技术及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他作为发明人的发明专利“一种铅酸蓄电池胶体电解液”,获得了第十二届中国专利优秀奖。截至目前,他作为发明人的发明专利有18件,实用新型专利54件,这在企业中也是不多见的。正因如此,201551日,他获评“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一种三维双极型高功率铅蓄电池’能获得中国专利金奖,得益于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激励和保护创新的政策举措使企业创新的环境越来越好。”刘孝伟表示,公司将抓住机遇,专注研发,不断创新,再接再厉,攀登新的技术创新高峰,面向世界,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中国创造”产品。本报记者 赵建国

 

 

(编辑:曹晨)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