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新闻 >
非遗保护,重在传承与创新
发布时间:2016/12/16 9:43:00    新闻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一场清寒小雪在1121日早上飘然而至,细雪轻扬落在华北大部分地区,而第二天,就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小雪。不得不感叹,古人总结的二十四节气经历了几千年,依然能准确预报天气变化。日前,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上传来捷报,我国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对于推动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江西版权保护中心主任赖正兵认为,申遗成功,一方面,有利于推动政府制定并完善保护计划,积极实施包括知识产权法保护等综合保护措施;另一方面,有利于提升社会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认知,从而更加自觉地投入到传承与保护的行列中来,使二十四节气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申遗成功意义非凡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时令、气候等变化规律形成的知识体系。正如申遗宣传片中所说,二十四节气形成于我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谈到此次申遗成功的意义,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表示:“‘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遗产,申遗成功是对中华民族非凡创造力的肯定,对中华文明成就的肯定和其文化价值的认可和肯定。

 

  在谈到为何二十四节气能够申遗成功时,中国文化产业研究会秘书长刘洋表示,二十四节气比较符合世界非遗条件。世界非遗主要要求口口相传,表述传统艺术、社会民俗、风俗礼仪、节庆、自然界,甚至对银河系宇宙的知识实践。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上这样介绍,二十四节气衍生出诸多的民俗和节日,如壮族霜降节、九华立春祭等,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二十四节气通过童谣、民歌、谚语等形式广泛流传,并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教育方式传播开来。

 

  不仅是中国人,全球华人都在使用,二十四节气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刘洋表示。

 

  传统知识二十四节气,是否随着农耕时代的结束而失去意义了呢?中国申遗代表团团长、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巡视员马盛德认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二十四节气在当今依然有存在价值。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传承保护刻不容缓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歌谣曾经是上到古稀老人,下到牙牙学语的孩童,都能熟知的。随着我国气象预报水平的不断提升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人们获知天气变化的渠道变得更加多元化,二十四节气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正在逐渐减弱。成功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是值得铭记的精彩篇章,但不是终点,提高人们对传统知识的重视,更好地传承其蕴含的文化传统之路依旧任重道远。

 

  石阡县这个位于贵州省东北部的国家级贫困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石阡说春便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习俗。立春时节,石阡县的侗族民众都要举行名为石阡说春的民俗表演活动,说春之人,称为春官,他们走家串户,以说唱歌谣的形式,劝勉人们及时春耕,祝福风调雨顺。

 

  如今,在贵州石阡,年轻人外出务工,不愿亲自参与说春,出现传承断层,后继无人,春官成了幸存者,说春已表现为自生自灭的濒危状况。石阡说春的遭遇并非个例,其他由二十四节气衍生出的很多民俗也亟需保护。

 

  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无形的非遗更容易被人们遗忘,人们触摸不到,感知不到,没有直观的感受去刺激人们的保护欲。长期以来,尽管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由于法律制度的缺失等原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严峻局面,如许多民族语言文字和民族习俗濒临消亡,一些传统工艺和民间艺术出现人才断层等现象。赖正兵说。

 

  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多年的中华女子学院副教授朱利峰,在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后想到做一款中国表,将二十四节气时间表融入表盘设计,用背光或指针角度来控制所在节气的显示;或者与VR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通过视觉和温度体感变化的控制来体验不同节气的虚拟实境。

 

  中国有取之不尽的民族文化艺术资源,但要让这些资源在新时代焕发活力,相关的文化创意应该跟上,通过非遗与时尚文化和民生的结合,在大众的参与中让更多的非遗回归生活。朱利峰表示。

 

  截至目前,我国已有31个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7个项目列入急需保护名录,1个项目入选优秀实践名册。专家表示,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保护与传承这些炙手可热的资源,就可能使非遗消失于无形之中。而在知识产权保护之下的非遗,相当于拥有了一张全球适用的护身符。(杨柳 李倩)

 

 

  (编辑:蒋朔)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