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新闻 >
“基因剪刀”搅动专利风云
发布时间:2017/3/23 6:54:00    新闻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一场价值数十亿美元的专利纠纷,挑动着生命科学领域科研人员的敏感神经。近日,美国专利商标局专利审判和上诉委员会(PTAB)就CRISPR专利纠纷作出裁决,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共同创建的博德研究所可继续保有此前获权的“基因剪刀”技术专利。因为争夺对象是价值数十亿美元的生命科学领域明星——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这个引人注目的事件为相关科研人员上了知识产权保护的生动一课。


  2012年诞生的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因其具有成本低、易上手、效率高等优势风靡整个生物学界,它又被形象地称为“基因剪刀”。科学界普遍认为,这是21世纪以来生物技术方面最大的一个突破。但随之而来的是举世瞩目的专利争夺战,一方是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者,另一方是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共同创建的博德研究所的研究者。虽然专利申请和论文发表晚了一步,但博德研究所的张锋等人首次证明CRISPR技术能应用于人类细胞的基因组,并选择了加急审查程序,反而获得了CRISPR技术的第一件专利。PTAB于2016年决定展开进一步调查,重新评估CRISPR专利归属,并于近日作出上述裁决。


  综合上述事实不难发现,专利已成为基因编辑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撑,其保护了研发人员的利益,也促进了基因编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尽管利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开发药物仍处于早期阶段,但该市场已经处于迅猛增长状态,其带来的商机预计将达到460亿美元。为在具有广阔前景的市场中分一杯羹,研发人员正在对CRISPR技术做进一步研究,现在已经有许多与CRISPR-Cas9技术相关的专利申请,例如,研究人员发现了另一种酶Cpf1也可能替代Cas9,并且,有研究者认为,未来还会有更多的Cas9的替代蛋白。


  笔者认为,这场专利大战也给生命科学领域研究人员上了知识产权保护的生动一课。关注这件事的人可以发现,双方都是在论文发表前就提交了专利申请,并确定了合适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还积极关注研发领域专利状况,可以看出相关科研人员有强烈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但博德研究所方面选择加急审查程序,从而在分秒必争的专利争夺中拔得头筹。可见,仅有知识产权意识并不能掌握必胜的筹码,合理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才能在“高手对决”中领先一步。当前,虽然生命科学领域高质量科研产出正迅速增多,但对专利保护工作的重视却远远不够,重视论文甚于专利、非专利目的的专利申请等情况还时有发生。科研人员应从中得到借鉴,注重知识产权保护,有效运用专利制度保护创新成果。(陈佶)


  (编辑:石焱)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