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新闻 >
2000余项发明创新成果亮相发明展——创新成果汇聚羊城专利转化点亮湾区
发布时间:2025/9/4 8:10:00    新闻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八月羊城,创新潮涌。8月22日至24日,第十一届国际发明展览会(下称发明展)与第33届广州博览会(下称广博会)在广州同期举行。科技发明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此次展会汇聚全球2000余项发明创新成果,有力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促进国际发明成果交流与专利技术转化。

  知识产权价值加速释放

  “323项金奖、444项银奖、503项铜奖!”在发明展暨“一带一路”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闭幕式上,经专家评审委员会严格评审,此次展会“发明展览会奖”的评选结果引发广泛关注。

  “2000余项国内外发明创新成果在此交汇落地、开花结果,既有前沿科技的重大突破,也有惠及民生的广泛应用。这些成果不仅是智慧的结晶,更是全球创新共同体携手进步的见证。”中国发明协会党委书记、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余华荣表示。

  据悉,金奖中包含了8个专项奖,其中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三大奖项尤为瞩目:第一是WIPO最佳发明奖,授予北京娱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基于车载的一体化影视现场制作全流程解决方案”,该方案可实现现场拍摄、剪辑、直播的全流程闭环;第二是WIPO最佳女性发明奖,由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王爱杰教授团队的“非碳依赖型污水深度脱氮技术”摘得,该技术突破传统碳源依赖瓶颈;第三是WIPO最佳青少年发明奖,归属厦门外国语学校占逸涵设计的“多功能且材料环保的小型水下夹取机器人”,其可广泛应用于海洋环保监测领域。

  “国际发明展为青年科研人员提供了难得的国际视野与合作机会,我将以此次获奖为新起点,继续推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王爱杰分享了她的参展心得。

  此次展会并非单一的成果展示平台,而是通过“展览+论坛+对接会”的多维联动模式,构建起“展示-交流-转化”的科技创新生态闭环。展会期间同步举办的知识产权双向路演对接会等活动,为全球创新者搭建了思想碰撞与资源对接的桥梁,现场达成多项合作意向。

  知识产权制度是激励创新的“催化剂”、推动经济发展的“加速器”。自2023年国务院部署实施专利转化运用三年专项行动以来,国家知识产权局会同各部门、各地方,在盘活高校院所存量专利、助力企业创新成长、推动产业强链增效、健全专利转化长效机制、优化转化运用生态等方面推出一系列政策举措,推动知识产权转化效能持续提升。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专利转让许可备案次数累计达102.5万次,月均5.1万次。去年,全国涉及专利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超9900亿元,知识产权价值加速释放。

  与会专家指出,要加快专利转化运用、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需纵深推进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快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专利转化运用生态圈,推动专利转化运用向市场化、持续化、常态化方向稳健发展。

  “双轮驱动”模式亮点纷呈

  “发明创造是推动创新范式演进的重要力量,而创新范式能为新的发明创造提供路径指引,二者互补共生,共同构成人类进步的引擎,带动新质生产力实现效率跃迁。”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正部长级)、中国发明协会理事长吴朝晖表示。

  发明展与广博会首次同期举办,以“双轮驱动”模式呈现了三大亮点。

  首先为发明创造与产业转化紧密协同:发明展聚焦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创新与孵化,广博会推动相关技术的场景应用与产业转化,二者携手打通“实验室-产业链-市场”完整闭环,形成创新引领与市场化协同发力的良好态势。其次为国际交流与国内合作互补增效:发明展汇聚全球30余个国家的创新成果,广博会搭建“百园千企”产业对接平台,二者形成“技术-市场”双向引流格局,促进国内外创新要素高效流动,激活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最后为区域发展与对口协作有机结合:发明展为协作地区提供坚实技术支撑,广博会开设消费帮扶专展推动产品互通,通过“双向赋能”实现资源共享与产业联动。

  会上,全球独角兽企业500强工程总架构师、中国发明协会独角兽企业创新分会会长解树江教授解读了《2025中国隐形独角兽企业500强报告》。报告显示,在2025中国隐形独角兽500强榜单中,人工智能赛道企业数量从上年的54家增至70家,超越生活服务赛道跃居第三位,企业估值合计达2899.60亿元。

  吴朝晖认为,各方应借助此次展会契机,以新质生产力开辟发明创造新赛道,加速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突破,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为新质生产力创新策源地;以“双向循环”激活创新创造共同体,完善知识产权跨境保护机制,让更多创新成果惠及“一带一路”市场;以负责任的发明创新回应人类共同挑战,推动绿色低碳技术、智慧养老产品转化落地。

  打造全球创新“桥头堡”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广州凭借“千年商都”的产业基础与“创新高地”的政策优势,成为推动全球科技创新合作的重要“桥头堡”。展会期间,广州发布“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头部企业“双向赋能”倡议书,签署“百园千企”经济协作战略框架协议,进一步凸显广州在链接全球创新资源、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从展会成果来看,广州在新质生产力领域的布局成效显著。以广州天河区为例,为落实广州市“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天河区构建了“12126”现代化产业体系,组织9家明星企业参展,涵盖上市公司、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类型,均为行业细分领域标杆企业。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与创新高地,广州以知识产权强市建设为牵引,深入实施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在创新成果转化、支撑实体经济、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成效突出。其中,广州国家实验室自主研发的“自动化生物实验室装备”技术体系,通过27件专利精准布局与市场化运营,助力利德健康科技(广州)有限公司获得5000万元种子轮融资,开创“实验室研发-专利运营-产业孵化”三位一体转化新模式。

  “广州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者’、产业创新的积极‘奋进者’、市场创新的有力‘开拓者’。”广州市市长孙志洋表示,当前广州正抢抓新一轮战略机遇,积极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布局一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与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加快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全力构建“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力争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此次发明展与广博会同期举办、双向赋能,首次实现财政资金“零投入”,成为促进国际发明成果交流与专利技术转化的重要平台。实现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基础、创新资源与政策优势,加强知识产权国际交流合作,更大力度汇集、链接全球创新资源要素,推动更多创新成果“引进来”与“走出去”。(本报记者 陈景秋

 

(编辑:刘珊)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