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烟远逝,历史有痕。“保护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保护好红色资源是运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的重要基础,而知识产权在红色资源的保护中起着重要作用。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官方公布的近30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承载着军民抗战的记忆,是传承伟大抗战精神、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载体;80个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陈列展览,是人们开展纪念活动的重要窗口。在数字化技术与知识产权的赋能之下,这些载体与窗口为传承伟大抗战精神增添了新动能。
远眺东北,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正义审判——新中国审判日本战犯史实特展》8月15日启幕,以数字化赋能文物展示利用和传播,实现抗战文物实时共享、实时更新、实时交互,仅半个月参观人数便突破40万人次。
北京西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外的东关南北街道停满参观车辆。一场《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运用前沿科学技术与视觉色彩艺术,让人们沉浸式感受东北地区抗战时大雪纷飞的场景;实景还原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经典历史画面……

小学生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中原地区,百团大战的历史正以全新方式“活”起来。百团大战纪念馆通过高精度三维重建技术赋能,完成了狮脑山战斗指挥所旧址的数字化场景还原,并对45件文物进行三维建模、183件文物进行二维高清采集,构建以红色文物为核心的数字化保护体系。观众可通过线上展陈沉浸式探访指挥所旧址,感受革命历史的厚重。
“抗战文物是抗日战争的重要见证,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在数据信息传播方式日新月异的当下,想要更好地保护好、运用好红色资源,需要适应科技发展变化,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成为必然选择。红色资源数字化传播本身是一项创作性活动,需要知识产权制度对其进行保护和规制。”南开大学竞争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陈兵表示,应加强对红色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维护红色资源的数字化传播秩序;同时,通过数据知识产权确权、保护,有助于实现红色资源的活化利用,助力红色资源的保护和赓续传承。
哈尔滨市博物馆推出用手机碰一碰就能播放原创红色故事视频的冰箱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开发了展现英勇抗战形象的系列冰箱贴;延安纪念馆推出10款原创红色主题文创产品……今年以来,红色主题文创产品频频上新。

参观者在纪念馆文创区挑选产品
“保护好红色文化遗址,通过活化红色历史场景,打造特色文化景区,包括开发文创产品,吸引各地游客、消费者前来参观学习,带动当地的交通、餐饮、住宿和土特产等产品零售,实现精神传承与服务民生双向赋能。”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张雪樵在日前举办的“铭记抗战历史传承抗战精神”检察公益诉讼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每一个动态的历史场景都在诉说着峥嵘岁月,每一份红色记忆都在传递着无尽力量。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赋能,将浩瀚的史料变成可感知、可参与的数字记忆,让伟大抗战精神传递四方,凝聚起更为磅礴的力量。(文字/摄影 本报记者 王晶)
(编辑:刘珊)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