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世界百强创新集群排名新鲜出炉,新引入的“风险资本交易量”评价指标推动全球排名重新洗牌。今年的排名变化有何新亮点?新增“风险资本交易量”评价指标释放出怎样的信号?本期“IP Dialogue”栏目邀请北京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主任尹西明,深度解读全球创新版图变化的缘由和影响。
问题一:
风险资本投资活动帮助捕捉科技知识如何转化为初创企业,并最终在市场上转化为新产品和服务的信息。今年。WIPO首次将“风险资本交易量”作为评价指标之一,此举背后有哪些原因,将会给全球创新格局带来怎样的影响?
尹西明:
WIPO首次将“风险资本交易量”纳入评价指标,反映了全球创新评价体系从“科研投入导向”向“市场价值导向”的深刻转变。究其原因,是为了引导全球创新者和决策者更加重视风险资本投资活动作为打通科技到产业的关键环节,在激活创新生态、提升创新体系效能中的关键作用。传统创新评估体系长期以专利申请量、论文发表量为核心指标,虽能反映基础研究的活跃度,但难以直接衡量技术成果的商业化能力。引入“风险资本交易量”指标,可以更全面地评估创新集群的创新实力和经济价值,不仅体现了对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关注,也折射出全球创新生态对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和产业化的重视。
纵观今年的排名,风险资本投资活动表现突出的集群,如圣何塞—旧金山、伦敦、杭州等,排名均有所提升,说明创新不再局限于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实验室,而是更强调与市场的紧密结合。总体而言,“风险资本交易量”的引入鼓励创新集群更加关注市场需求,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科研创新,加速场景驱动的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科研—产业—市场”的良性循环,反映出全球创新格局正朝着“科技创新为根、产业创新为王”的市场导向转变。此举有助于推动各国从“创新数量”竞争转向“创新质量”竞赛,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也从全球视角说明,建设创新友好型资本市场体系,加快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问题二:
中国共有24个集群上榜今年的世界百强创新集群排行榜,表现亮眼。但我们也关注到,中国各集群与欧美领先集群在风险资本交易量方面仍有一定差距。中国各集群应怎样利用好风险资本投资活动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尹西明:
“风险资本交易量”指标的引入,和当前中国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国家战略不谋而合,为中国创新集群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以“深圳—香港—广州”集群为例,这一指标的纳入使得其首次超越“东京—横滨”(日本)集群跃居全球榜首,体现出该集群在科技成果市场转化方面的优势得到世界认可。然而,中国创新集群在风险资本交易量方面总体上仍与欧美领先集群存在一定差距。从结构特征来看,尽管中国风险投资规模位居全球第二,但其分布呈现“头部集中、区域失衡”特征,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聚集了全国超70%的风投资源,而中西部地区融资渠道较为不足。
展望未来,中国需要在坚持创新引领发展这一重要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超大规模市场拥有的海量应用场景、广阔消费需求和完整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优势,从多方面利用风险资本的机遇,加快从全球“创新工厂”向全球“创新市场”升维。一方面,中国创新集群要加强自身优势的宣传,向全球风险投资者展现科研实力和科技成果转化潜力,打造全球投资强“磁场”。另一方面,中国创新集群要加快建立健全企业主导、场景驱动的市场导向型科技成果转化体系,通过支持企业牵头打造创新联合体和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等,让科研成果能更快地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此外,针对当前中国并购市场活跃度不足制约风险投资流动性的问题,中国应进一步发挥有为政府作用,完善风险资本投早投小投前沿和投长期的体制机制,并通过拓宽非上市企业退出渠道等方式,进一步完善风险资本退出机制;通过制度创新来引导风险资本流向有潜力的科技领域,特别是进一步发挥国有资本和政府投资基金对弥补市场化资本不足、激发引导多元社会资本投入创新、支持成果转化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引育全球创新人才的同时,中国还应继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降低侵权风险,提振风险投资者信心,保障投资回报预期。(言知工作室 田伊慧 薛佩雯 郭思源)
(编辑:刘珊)
(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