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声音 >
[金奖背后]发展可再生燃料不能与人抢口粮
发布时间:2013/1/30 10:14:00    新闻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发展可再生能源,不能与人抢口粮,我们要走非粮食原料的路线。”在第十四届中国专利金奖颁奖现场,天津大学石化中心主任张敏华向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介绍。作为“薯类原料酒精生产方法”(专利号:ZL200810052528.8)发明团队的一员,张敏华在记者的镜头前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采取非粮路线 攻克技术难题

“木薯可以说是一种工业原料。但它含有丰富的淀粉,淀粉经过转化又可以变成酒精,而酒精可以直接添加到汽油中,是现在比较流行的一种可再生燃料。”张敏华告诉记者。

近年来,燃料酒精作为最为成功的替代燃料,在美国、巴西等国家已逐步形成新的能源产业。张敏华带领天津大学石化中心的科研团队,很早就开始关注世界生物质能源技术发展,前瞻性地开展了以木薯为原料生产燃料酒精的关键技术的研发工作,率先攻破了薯类原料预处理等技术难关,实现了发酵技术在薯类原料酒精生产中的工业应用,并且解决了薯类酒精生产过程中高消耗、低产出以及环境不友好等关键性技术难题,取得了该领域标志性的技术进步。

凝聚数年心血 推广产业应用

“要发展产业,就要依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生产技术。”张敏华说,“从2001年起步至今,在短短的10余年间,以木薯为原料生产燃料酒精的产业实现了跨越性发展。如果没有忘我的精神,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大规模工业装置的设计、施工并投入生产。”张敏华的一番话,道出了产业化推广的来之不易。

“我们的教授有的一直奋战在现场,6个月都不曾回一次家,连春节都不能和家人团聚。”张敏华在采访中感慨万千。正是凭着这样一种精神,张敏华带领团队先后承担了“燃料酒精自动化控制系统开发研究”及“年产20万吨木薯燃料乙醇生产示范工程”等攻关课题。在一项项科研成果转化实施的背后,凝聚了整个团队的心血。

据了解,在课题研发和产业化过程中,不仅有天津大学石化中心的老师们参与其中,还有一批研究生也加入了设计开发和现场技术指导的队伍。在工程的设计实施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研发能力,积累了工程经验,同时也培养了一支活跃在我国生物质能源领域的朝气蓬勃的技术团队。

据张敏华介绍,今后他们将转向纤维素乙醇的研发,以农业秸秆、木材等废弃物为原料进一步深入开发可再生能源。“获得中国专利金奖,是对技术开发人员最大的认可,在推广应用中,企业也更愿意合作。希望未来能进一步推广生物质能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出一份力”。张敏华由衷地表示。(实习记者 于朗添)

 

 

(编辑:朱杉杉)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